眾所周知,帶領普魯士人完成統一夢想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鐵三角:知人善任的威廉一世、倔強堅韌的首相俾斯麥和老謀深算的總參謀長毛奇。而毛奇能夠和以上兩位強人並列,不僅因為他在德國統一的三次戰爭中指揮有方,更因為他親手打造了德國的王牌軍事係統——總參謀部。
誕生之初
今天,很多軍事迷提到總參謀部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英國的國防參謀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那世界上最早的總參謀部出現在哪裏呢?答案就是普魯士。
17世紀60年代,剛剛經曆過三十年戰爭洗禮的普魯士人對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推崇備至,他們開始從這個可怕的對手那裏學習各種先進的製度,首先就是建立了專門的軍需部。千萬別以為軍需和參謀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當時軍需部做的很多事情,比如確定行軍路線等在今天都是總參謀部的職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副總參謀長還叫做“軍需總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名將魯登道夫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閃擊奇才曼施坦因都擔任過這個職務,可以說這個軍需部就是總參謀部的雛形。
1799到1815年的拿破侖戰爭時期,法國人建立了一個專門的軍事機構,負責確定行軍路線,起草命令等任務。沒等這個機構製度化,拿破侖就在滑鐵盧戰敗了。拿破侖的老對手普魯士人當時正瘋狂地研究這位軍事天才,主持普魯士軍事改革的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兩位將軍(他們都是克勞塞維茨的摯友,都是普魯士陸軍中繼往開來的人物)都主張效仿法軍的參謀部,建立自己的參謀部。1813年,普魯士人將原來的戰爭和軍事經濟部改建成為戰爭部。1817年,又將戰爭部的第2部改稱為總參謀部。當時的總參謀部更像是“軍事研究會”加“測繪站”,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測繪出一套精準的德國地圖,研究歐洲戰史,在一年一度的普魯士軍事演習中當好裁判。當時的普魯士總參謀長的權力還沒有一個野戰部隊的師長大,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了老毛奇加入總參謀部。
新的時代
這位讓總參謀部地位飆升的人物全名叫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因為他的侄子在一戰時也擔任過德軍總參謀長,所以人們稱前者為“老毛奇”,後者為“小毛奇”。老毛奇出生在軍人世家,他在11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哥本哈根軍校,後來又加入了丹麥陸軍。1822年,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毛奇辭去了丹麥陸軍的職務,來到了規模更大、更精銳的普魯士陸軍任職。由於他學習勤奮,背景突出(老毛奇在普魯士的軍官學校裏讀過書,該校的校長就是克勞塞維茨),他很快就進入了普魯士總參謀部擔任軍官。1857年,已經榮升少將的老毛奇被任命為代理總參謀長。新官上任,毛奇對總參謀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在總參謀部下麵設立了3個主要的職能處,分別負責3個戰略方向:第1處主要負責奧地利、俄國等東、北方國家事務;第2處主要負責普魯士本土、瑞士和意大利等國家事務;第3處主要負責法國、比利時、英國等西方國家事務,簡單扼要地將普魯士東、西、南3條戰略線進行了清晰劃分。此外,老毛奇還高瞻遠矚地設立了一個鐵道處,專門負責利用德國本土四通八達的運輸網機動地調集兵力,機動性地打擊敵人。在普法戰爭中,盡管法國先行宣戰,但卻是普魯士利用自己的鐵路把部隊第一時間調往了普法邊境,總參謀部的鐵道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除了建立鐵道處這種超前機構外,老毛奇還在總參謀部下麵建立了軍事科學處。他把全國最傑出的曆史學家和統計、地形、測量專家全部請到了總參謀部,幫助幾十萬普魯士士兵更新裝備,改革戰術思想。普魯士陸軍全麵配備了先進的後膛步槍和殺傷力更大的火炮,參謀人員也開始通過精密的計算來推測戰役發展的種種假定,然後再製定完善的作戰計劃。按照老毛奇本人的話說,這叫做“先計算,後冒險”。在對丹麥、奧地利、法國這三場戰爭中,普魯士總參謀部都是提前幾年開始了戰役的假想,經過無數次的沙盤推演,最終幫助普魯士軍隊戰勝了一個個強勁的對手。
隨著對丹麥作戰和對奧地利作戰的勝利,特別是7周內擊敗奧地利這個強敵,總參謀部的威望達到了頂峰。1866年6月,普魯士國王頒布內閣命令,明確規定了總參謀長在戰時具有全權指揮權。這個命令讓很多參謀軍官們熱淚盈眶,這意味著參謀們不但可以製定作戰計劃,還能指揮作戰,這是何等的榮耀啊!參謀們成了軍官團中最受矚目的人物。在德國的帶動下,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奧匈帝國、法國、俄國、日本、美國和英國等先後建立起總參謀部或者類似的機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的總參謀部先後發展成為軍事領導指揮的中樞。1911年4月,清朝政府設立了類似總參謀部的軍谘府,也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參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