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30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剛剛從慕尼黑回到倫敦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手中揮舞著剛剛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向歡呼的人群說道:“這是我們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其實這位首相大人並不知道,他口中所謂的“和平”不過是一個大陰謀的開始。

掃除障礙

1938年3月12日,幾十萬德軍越過德國和奧地利邊境,兵不血刃地開進了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第二天,希特勒乘飛機來到了這座他曾經流浪賣藝的城市,簽署了《德奧合並協議》,奧地利成為了第三帝國的“東方省”。然而一個奧地利並沒有滿足希特勒的胃口,他貪婪的目光又盯住了東方的鄰居——捷克斯洛伐克,還製定了一個代號為“綠色方案”的入侵計劃。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成為了東歐地區的主權國家。為了保障國家安全,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訂了同盟條約。羅馬尼亞盛產石油,南斯拉夫有豐富的鐵礦,捷克斯洛伐克軍火工業發達(鼎鼎大名的斯科達兵工廠就在布拉格)。這樣的3個國家結成同盟,實力讓人無法小視,不少歐洲的報紙都稱之為“小協約國”。1924年,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這樣,捷克斯洛伐克又有了法國當護身符。狡猾的希特勒對此毫不在意,他從英、法之前的退讓中嚐到了“戰爭訛詐”的甜頭,他覺得法國不會為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德國開戰。一旦法國人作壁上觀,那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自己砧板上的魚肉。

目標蘇台德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地區居住著350萬日耳曼人,這些日耳曼人雖然是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少數民族,卻已經和當地的居民友好相處了上百年。可從1935年開始,蘇台德地區的大日耳曼人黨開始鬧事,這個傀儡政黨的頭目康拉德·漢萊因遵照柏林的指示在蘇台德地區搞起了分裂活動。

漢萊因剛一開始搞分裂活動,柏林那邊的希特勒也跳了出來與之呼應。1938年5月,希特勒公然宣稱“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正遭受虐待,德國有責任去保護同胞,並為他們爭取一切的自由。”緊接著,幾十萬德軍進行了作戰演習,一時間,蘇台德地區風聲鶴唳。英法兩國不但沒有幫助自己的盟友,反而一邊向希特勒表示“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卷入戰爭”,一邊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進行最大的讓步。無奈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與漢萊因進行了屈辱的談判。盡管政府全盤答應了漢萊因的要求,蘇台德地區的納粹分子還是以警察向自己開槍為借口製造騷動,打砸商店,蘇台德地區徹底陷入了混亂之中。

屈辱協定

眼看戰火就要在歐洲燃起,英法兩國慌了手腳。1938年9月15日,69歲高齡的英國首相、綏靖主義的代表人物張伯倫乘坐飛機趕到了德國。在隨後的會談中,希特勒完全掌握了主動,他說道“為了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德國不在乎打一場世界大戰。”戰爭這個詞讓首相大人極度恐慌,他懇求希特勒考慮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眼見自己的威脅、恐嚇有了效果,希特勒也見好就收,表示可以考慮不動用武力,甚至還假惺惺地表示蘇台德地區是自己在歐洲“最後的領土要求”。好不容易安撫住了希特勒,張伯倫立刻聯合法國總理法拉第向“不聽話”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壓,聲稱如果不接受英法的勸阻,執意與德國對抗,英法將不會履行條約中所規定的盟友義務。在這種壓力之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隻好同意在英法兩國的調停之下,和德國就蘇台德地區再次進行談判。

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總理希特勒、意大利總理墨索裏尼在慕尼黑舉行了會談,商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地區的事宜。可作為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代表雖然準時到達了會場,卻被禁止入內,隻能等英、法、德、意四國政府確定方案後主動執行。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國政府最終簽訂了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也被迫在這個協定上簽了字。按照這個協定,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及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一起“轉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將近五分之一的領土(共1.8萬平方千米)、600萬人口、全國半數以上的工廠和堅固的邊境防禦工事。然而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如願吞並蘇台德地區之後,希特勒並沒有像他說的那樣停止侵略,僅僅過了半年的時間,德國又出兵占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