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引子 謀生計遷居罾基上 娶劉氏始興運河邊(1 / 3)

第一回引子 謀生計遷居罾基上 娶劉氏始興運河邊

黃帝嫡傳,中華車祖,千年一脈功名著。男耕女織續宗祧,一肩風雨泥濘路。

世住江南,孔門舊部,詩書傳世家風苦。陽湖風雨五百年,年年難過年年度。

晨為滄海暮桑田,人生轉眼就百年。自古以來,日月變遷,鬥轉星移,朝代更替,有多少英雄豪傑,轉眼間灰飛煙滅。這首《踏莎行》,說的就是江南奚姓一族五千餘人五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教子習孫,演仁演義,繁衍生息的一段曆史故事。

話說這江南奚姓,本出黃帝任姓一脈,二十五傳而生奚仲,受大禹之封為夏車正之職,造車而通天下之路,成為人類車祖。後有仲虺相商,粗創禮儀,傳至周公,而成周禮。再有子晳,從學孔子,成為聖徒。其三十五世傳至宋代,因時勢混亂,故由蓉箴公從山東遷至常州東門蓉湖北雙廟居住。由於蓉箴公生有六子,其為人勤勉大度,儒風典雅,淳厚博學,為人謙和,治家有方,因此奚姓一族至此繁衍光大。一時間人丁興旺,門戶羅列。十傳至明代中期時,蓉湖奚姓更是人丁昌盛,子孫蕃衍,區區蓉湖,不足以載重。於是,奚姓兄弟,一個個離卻父巢,燕飛他鄉,紛紛外出自立門戶。有五十裏而至無錫的,有百裏而至蘇州的,有三百裏而至鬆江的,更有就近而至常州謀生立腳的,一時間鶴立汀渚,星羅棋布。內中蓉箴公有個第十世孫叫學智的,見眾兄弟雁飛他鄉,各立門戶,自掌產業,不免心有所動,思量也要到外麵闖蕩一番,免得被他人說隻會靠著祖宗吃死飯。隻是時運不濟,沒有機會,因此隻得在家暫待,心裏總想著有朝一日到外麵走走,學著那些敢作敢為的兄弟長輩,出外掙個名光回來。

卻說這常州古城,舊名延陵。自吳太伯開國以來,數十傳後封第三子季劄於此,始置延陵郡。漢時稱毗陵,晉稱晉陵,南北朝時因士族南遷,移山東蘭陵郡作僑郡,故又稱南蘭陵。宋時移常熟府治於毗陵故而改稱常州,明朱元璋時雖改常州為長春府,但常州一名一直延續至今。因這常州地處江南,控江帶湖,扼杭浙南北之要道,截蘇、淞東西之咽喉,為曆代南北爭端中兵家必爭之地,且明清時下轄陽湖、武進、宜興、丹陽、金壇、無錫、金匱、靖江八縣,故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其作為中吳要輔,又因其城高池深,蟠龍宿鳳,抱星懷月,瑞氣升騰,故而別號龍城。舊時常州牆寬堞厚,街市繁華,人員輻輳,商賈如雲,遊人如織。故其與蘇州、杭州、江寧幾同齊名。

明末清初,二朝帝王為爭雌雄,在常州一場大戰,兵災之下,人民魚肉,房屋焚毀,常州幾成一片焦土。到了清朝康熙後期,城中因兵災避亂、離家散亡之人重新來歸,舊時城堞,修補齊整。街市樓台,粉刷一新,朱欄紅楹,再複光彩,一時間城中人氣大聚,街市興旺,商鋪林立,店堂比錯,商賈如雲,販卒挑夫,不絕於道。常住人口,不下五萬。抬眼望去,真個是樓台煙雨中,燈火深巷裏,管弦隨流水,歌聲入晴雲。繁華盛景,儼然揚州。

但常州城外,因連年兵災,戰亂喪亡,死散逃亡者眾多。雖說是時逢盛世,但自東昌橋而東,白日裏樓宇倒蔽,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夜晚裏鬼火瑩惑,狼奔狗逐,鷹啼狼嚎。這常州官府,為了勸課農桑,以興賦稅,將那無人耕種的土地,一律收為官田。同時頒布號令,招徠鄉民,隻要願種田交稅的,可以申報領種,官府一律無償撥付,以此增加賦稅。此誥一出,一時間,多少外鄉來人,紛紛向官府領種稅田。

學智聞聽,覺得機會來臨,於是稟過父母之後,便用兩個籮筐裝了被褥鋪蓋作一擔挑,徑向常州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