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民主先驅——托馬斯·傑斐遜(1 / 3)

時間

.1743~1826

主要成就

.起草《獨立宣言》

.美國第三任總統

.建立弗吉尼亞大學

作為美國曆史上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總統,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在飽受讚揚的同時也受到了各種責難。人們一談到自然權利,就會想到傑斐遜的名言“自由自在的羊群比在豺狼照看之下愉快”。在大多數人眼中,他是主持正義的民主鬥士,是反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重農主義者,是摧毀弗吉尼亞社會結構的革命者,是“1800年革命”的讚助者,是美國政治精英傳統的開創者……

名門之後

托馬斯·傑斐遜1743年4月13日生於弗吉尼亞的阿爾伯馬爾縣,父親彼得·傑斐遜出生於1707年,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成為當地的名流。1739年,32歲的彼得與當地一位19歲的姑娘簡·倫道夫結了婚,由於和簡結婚,使彼得一躍成為弗吉尼亞最富有的貴族之一。當時,倫道夫家族是弗吉尼亞殖民地最富有、最有權勢和最有名望的家族之一,簡·倫道夫結婚時,除了帶來200鎊的嫁妝外,還帶來了高貴血統和牢固的社會地位。托馬斯·傑斐遜通過母親獲得了牢固的社會地位。傑斐遜是彼得夫婦的第一個孩子。托馬斯·傑斐遜14歲時,彼得·傑斐遜去世,傑斐遜雖然失去了父愛,但是卻獲得了2700多英畝的土地和一二百名奴隸。在母親的撫養下,傑斐遜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60年,傑斐遜考入了威廉斯堡的威廉與瑪麗學院,雖然年輕,但是在學習上的勤勉使他得以掌握希臘文、拉丁文、法文、數學、農學、生物學、測量學、建築學、哲學、文學、法學和音樂,這些為他步入社會奠定了雄厚的基礎。畢業後,傑斐遜依靠著母親家族的聲望,迅速躋身名流,出入於弗吉尼亞的紳士之間。

投身獨立

1768年,傑斐遜擔任了家鄉阿爾伯馬爾縣的治安法官,並順利當選為弗吉尼亞議會議員。這是傑斐遜政治生涯的開始,也是北美殖民地反英鬥爭的高漲時期。在反對《湯森稅法》的鬥爭中,弗吉尼亞議會作出了抵製這一稅法的決議,弗吉尼亞總督強令解散議會,而議員們則將會址轉移到雷利酒店的阿波羅大廳繼續開會,形成了“被解散的議會”。當時,傑斐遜與喬治·華盛頓、帕特裏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成為這個議會的核心人物。在他們的領導和鼓吹下,《湯森稅法》終於被廢除。

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年輕的傑斐遜與華盛頓、富蘭克林一起到弗吉尼亞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傑斐遜被任命為《獨立宣言》的主筆人。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內,傑斐遜完全忙於起草和修改宣言的工作,他字斟句酌,仔細地推敲詞句及命意。當時,他的母親突然過世,一個孩子夭折,妻子患有重病。在內心極度苦楚的情況下,傑斐遜寫出這部偉大作品。在《宣言》的第一部分,傑斐遜對人類自然權利學說作了如下解釋:“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從他們的‘造物主’那裏被賦予了某種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利,則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了損害這些目的的政府,人民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而成立新的政府,要奠基於這樣的原則上,以這樣的形式組成它的權力,以期它能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1776年6月28日,《獨立宣言》的草稿送交大陸會議,7月4日獲得會議正式通過,決議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十三州共同宣言》。7月4日成為美國的實際獨立日。

國務卿和副總統

1783年至1784年間,傑斐遜擔任國會議員,向國會提交了一係列重要法案,根據他的意見,國會采納了貨幣的十進位製,因而傑斐遜被稱為“美元之父”。1784年5月,傑斐遜受國會委派出使法國,第二年正式接替富蘭克林成為美國駐法大使。1789年9月,出使法國5年的傑斐遜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回國伊始,他就被任命為美國的第一任國務卿,並於1790年2月就任。

回國後,傑斐遜敏銳地預感到現在的政府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民主的挑戰,他和麥迪遜站在同一立場上,開始了與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針鋒相對的鬥爭。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次是關於設立國家銀行的爭論。傑斐遜認為,建立國家銀行會鼓勵人們進行投機,從而放棄農業,這是在迎合商業和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不符合農業集團的利益,這樣一來,不僅會把聯邦政府的一些權力交給商業勢力集團,更會使聯邦政府遭到腐敗。傑斐遜堅持認為,憲法並未授給聯邦政府建立國家銀行的權力,所以漢密爾頓的做法是違憲的。但是,華盛頓總統最終還是聽從了漢密爾頓的建議,批準設立了國家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