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932~1941

人物

.羅斯福

.丘吉爾

羅斯福就任總統時,美國正全神貫注於嚴重的國內問題。這一時期,政治和經濟上的孤立主義已成為美國外交思潮的主流。而當時的世界,則已處於危險中。日本在亞洲大事擴張,德國在歐洲窮兵黷武。戰爭已經在局部地區打響,力圖逃離威脅的美國不可避免地站在了戰爭的邊緣。

美國的中立

雖然世界和平已經受到威脅,歐洲國家還是力圖進行裁軍,1932年在日內瓦召開了世界裁軍會議。但是隨著德國和日本退出國聯,撕毀華盛頓海軍條約,世界裁軍成為泡影。隨著裁軍失敗,美國同歐洲反希特勒國家的關係趨於惡化,英國對美國表示了極不信任,英國曾考慮將其戰略建立在與日本合作而不是與美國合作的基礎上。這一下激怒了美國,羅斯福警告英國,倘若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將竭力把它的安全同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安全聯結在一起。由於日本在亞洲的擴張,美日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之間也摩擦不斷。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孤立主義情緒日趨明朗化。羅斯福很快便感覺到孤立主義運動所具有的力量。1935年l月,羅斯福向參議院提出美國加入國際法庭的建議。他說:“在國際關係的這一階段,每個行動對世界和平的前途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還有一次機會把它的重量加在天平上有利於和平的一邊。”這原本是無關大局的行動,但孤立主義者向輿論界發出異乎尋常的呼籲,積極反對這一提案。羅斯福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如今真不是正常的時代……人民有如驚弓之鳥……在我國以及其他任何國家莫不如此……在今後一兩年……我們要經曆一段在每件事情上都得不到合作的時期。”

要真正置身事外、免於戰爭,孤立主義者認為必須停止向交戰國貸款和出口武器。國會屈於孤立主義者的壓力,同意總統有權禁止美國船隻載運武器和軍火,撤銷政府對於乘交戰國船隻旅行的美國人的保護,禁止武器出口和向外國貸款。最後,參議院通過一項強製性法案,眾議院卻通過一項聽任總統自行處理的法案。結果,1935年8月31日,眾議院通過一項妥協辦法,規定對武器實行強製性禁運,該法案到1936年3月1日生效。羅斯福簽署這項法令時說:“毫無靈活餘地的規定……收到的效果可能恰恰同預期的相反。”

中立受到挑戰

1938年,德軍開進萊茵區。1938年3月,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在吞並奧地利後的幾個月中,德國利用居住在蘇台德區的德意誌少數民族的處境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要求。9月,捷克危機加深。英國首相張伯倫、希特勒、法國總理達拉第和墨索裏尼,在沒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製造了慕尼黑協定,英法的綏靖政策達到巔峰。1939年9月,德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的綏靖政策徹底宣告破產。

在此期間,羅斯福已經預感到了法西斯對世界和平日益嚴重的威脅,打算采取積極態度,修改中立法案,以支持歐洲的民主國家。希特勒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美國國會對此大為震驚,國會開始出現了修改武器禁運法案的運動,但是孤立主義的參議院並不這樣認為,提議將這一問題提交下屆會議討論。1939年9月1日,德國侵入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年9月3日晚上,羅斯福在爐邊談話中說道:“任何一個地方的和平遭到破壞,世界各地的所有國家的和平也都要處於危險之中。”他重申決心“竭盡一切努力,使戰爭不致波及美國”。此後,羅斯福發表了中立聲明,但表示將召開特別會議,取消武器禁運。由於孤立主義者的力量相當大,政府不得不接受妥協。1939年11月,中立法案的妥協案在國會通過,該法案經羅斯福簽署生效,其中規定以現購自運方式進行武器交易。1940年4月,德軍進攻丹麥和挪威,5月,德軍侵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周之後,攻入法國北部。英法軍隊無法抵擋,開始從敦刻爾克大撤退。幾周後,意大利參戰,從南方侵入法國。德國的瘋狂使美國輿論一片嘩然,羅斯福要求國會批準追加10億多美元的國防撥款。特別要求每年生產5萬架軍用飛機,並成立了國防谘詢委員會,負責規劃國防生產。並且考慮對飽受德國飛機轟炸的英國提供援助。至此,美國的中立政策開始急劇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