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1950~1953
人物
.麥克阿瑟
.李承晚
.金日成
在美國稱霸世界計劃中,朝鮮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可作為控製中國和亞洲大陸的跳板,美國駐日占領軍司令麥克阿瑟說:“朝鮮適合於作通往大陸的橋梁,我們征服朝鮮全境,就能粉碎那連接蘇聯西伯利亞和南方的唯一供給線,也能統治海參崴和新加坡之間的整個地區。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力量達不到的地區將會是沒有的。”
戰爭爆發
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軍和蘇軍相繼開入朝鮮,雙方隨著冷戰的開展,同意以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這條軍事分界線變成政治邊界。1949年,美國扶持李承晚建立了大韓民國,金日成則在北朝鮮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9年6月,大部分美軍撤離南朝鮮。麥克阿瑟將軍和新任國務卿迪安·艾奇遜都聲稱南朝鮮不在美國的太平洋環形防禦圈之內。艾奇遜甚至說,倘若遭到進攻,“最初必須依靠受到進攻的人民自行抵抗,然後依靠整個文明世界根據聯合國憲章所承擔的義務。”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派兵入侵朝鮮,並以其海軍第7艦隊侵占中國領土台灣。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非法決議,組織聯合國軍,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總司令,悍然擴大侵朝戰爭規模。9月15日,麥克阿瑟率領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乘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朝鮮南部洛東江地區作戰之際,在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將朝鮮人民軍分割包圍,予以各個擊破。9月27日打到漢城,到10月1日,麥克阿瑟已經占領了三八線以南的幾乎全部朝鮮領土。
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
中國人民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表示了極大的憤慨。當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軍擴大侵略戰爭,向三八線大舉進攻時,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發表嚴正聲明警告美國侵略者:“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國無視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麥克阿瑟於10月7日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犯,同時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城鎮和鄉村,企圖迅速占領朝鮮。
1950年10月15日,杜魯門在威克島和麥克阿瑟會麵。杜魯門詢問麥克阿瑟,中國或蘇聯對朝鮮進行支援的可能性有多大,麥克阿瑟回答道:“非常之小……如果中國人想打到平壤,那會傷亡慘重。”他趾高氣揚地說:“相信敵人的一切抵抗將會在感恩節前結束。”麥克阿瑟極其自信,將他的部隊稀稀落落地部署在跨越北朝鮮的一條戰線上。10月24日,麥克阿瑟宣布,他結束戰爭的最後攻勢現在正接近決定性的行動。但是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麵對美國的嚴重挑釁,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根據中國人民的意誌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要求,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開赴朝鮮,同朝鮮人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迅速發動了第一次戰役,聯合國軍倉皇潰退,在接下來的幾次戰役中,中朝軍隊將所謂的聯合國軍徹底趕回了三八線以南。
麥克阿瑟被撤職
此時的麥克阿瑟和華盛頓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一打敗仗就更加棘手了。麥克阿瑟在11月敗仗之後發表一連串的談話,認為失敗的責任不在於他本人情報或戰術的錯誤,而在於華盛頓作出的將戰爭限製在朝鮮和禁止襲擊中國東北的決定。麥克阿瑟在一封信件中說道:“這個不許觸犯的禁地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在軍事史上是無先例的。”12月6日,杜魯門命令麥克阿瑟以後的一切聲明均須送交華盛頓批準,兩人之間從此關係緊張,這反映出二人對戰爭目的的看法存在著根本分歧。接下來,戰局出現逆轉。馬修·李奇微於12月擔任指揮第八集團軍的職務,開始主動攻擊,第二年3月,李奇微的部隊向三八線挺進。隨著李奇微的進軍,美國政府要求外交解決朝鮮問題。然而麥克阿瑟發表一個要求“敵人”投降的聲明,扼殺了杜魯門爭取談判的打算。4月5日,馬薩諸塞州眾議員約瑟夫·馬丁公布麥克阿瑟一封新的挑釁性的信件。杜魯門於是解除了麥克阿瑟的指揮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