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前63~公元14

人物

.屋大維

屋大維結束了自格拉古兄弟改革以來的百年內戰,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雖然在形式上共和製的各種機構依然存在,但是實權都掌握於“元首”之手,隻是沒有公開采用國王的名號而已。

創建元首製

安敦尼死後,三巨頭便隻剩下了屋大維(雷必達已無權無勢),他成了羅馬最有威勢的人。公元前29年夏,屋大維從東方返回羅馬,他沒有以內戰勝利者的身份,而是以對外戰爭勝利將軍的身份回到意大利,元老院為他舉行了連續三天的盛大凱旋式以表彰他伊利裏亞、亞克興和亞曆山大裏亞三個戰爭的勝利。他用戰爭掠來的巨額財富犒賞士兵、饋贈市民,還舉行了關閉亞努斯神廟的古老儀式(即雙重門神廟,戰時士兵出征必經此門,和平時才會關閉)。

屋大維結束了長期內戰,羅馬恢複了和平安定的秩序,他妥善地使大批多餘軍隊退役(亞克興戰役時他有軍團60個,回到羅馬後漸減至28個)。他的十幾萬老兵都得到了優厚的退伍金,然後被安置在意大利和西方行省新開辟的幾十個殖民地。他取消了三頭時期發布的許多不公正的法令,赦免了以前被定罪者的子女。他豁免了內戰時人們所欠的國債,為許多人清償了債務,把利率降低了三分之一。

屋大維唯恐重蹈愷撒的覆轍,盡量使自己的統治披著共和的外衣。公元前28年,他與女婿阿格裏巴同任執政官,共同劃定了羅馬城和意大利公共建設的宏偉藍圖。此時,在屋大維主持下,不經監察官(監察官在共和末期已不常設,奧古斯都時代實際上取消了這一官職),進行了一次人口調查,重新審定了元老院名單,清除那些聲名狼藉之輩,元老人數從1000人減至800人。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召開元老院會議,宣布交卸他作為三頭之一的權力以及恢複共和,但最後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了與共和相悖的絕對權力——他有權治理一切尚未完全綏靖的邊疆行省和一般駐有軍隊的全部領土,同時可以保留“大元帥”稱號,他“不再管理”那些老的和秩序較好的行省,但有權向這些行省派遣全權代表招募軍隊、征收軍稅和管理地產。同月16日,心懷感激的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尊號“奧古斯都”(意為神聖、莊嚴、偉大),同時還決定在元老院會堂中設置一麵金盾,鐫文頌揚屋大維的“英勇無畏、寬厚仁慈和公正篤敬”。

屋大維長期連任執政官(他一生曾13次出任執政官),這使覬覦這一最高官職的貴族不滿,一部分人在公元前24年曾策劃謀殺屋大維。鑒於此,公元前23年1月,屋大維辭去執政官職務,並推薦兩位共和派為執政官。同時,元老院通過一項特別法令,授予奧古斯都與執政官享有共同權力的執政官權,同年,他的終身保民官職務得到了重新確認(這樣他便具有人身不受侵犯權以及對元老院和人民大會決議的否決權)。公元前22年,他被贈予召開元老院會議和在元老院會議擔任主席的權力。公元前19年,他被推舉為終身執政官,這樣他便無需擔任執政官,又能保有超然其上的權力。公元前13年,雷必達病死,屋大維被選為大祭司長。

屋大維獨攬國家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但並沒有采用獨裁和君主的稱號,他把自己稱為元首(即國家第一人,第一公民,在元老院名冊上列在第一名),這種統治形式便稱為元首製,其實質是一種隱蔽的君主製。

屋大維初時應人民請求,負責羅馬城一些公共事務,他不再通過共和國各級官員去執行,而是由自己派專員管理。隨著事務漸多,各種專員機構也相繼出現,形成一整套與共和製政府機構並存的元首製新官僚機構:(1)屋大維的專員或來自騎士階層,或來自元首的被釋奴,直接對元首負責,共和政府官員對他們無權管轄,後來這種專員越來越多,行省事務也漸由他們負責處理和督察。(2)從公元前27年開始,元首組織“禦前會議”,由兩執政官和其他每種共和政府官職各出一名代表,再加上15名抽簽選出的元老組成。該會議乃是元首的顧問團,同時也為元老院會議準備議程。公元前13年後,元首家族三人成為“禦前會議”的永久成員,原抽簽選出委員改由元首親自圈選,且無須元老院同意。(3)元首辦公室和宮廷內部事務的管理人員越來越多(他們多從元首自己的被釋奴和親信中選任),他們掌管著書信文件、元首金庫、司法申訴、國事研究等等,相比元老院以及其他官員,他們更能直接參與和處理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