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趙光義殺兄:哥不是兄弟,是權力(2 / 3)

據《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著兩岸險峻山峰一邊說:“多麼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

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陽湖),但因為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即羊腸阪,在山西境內)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即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東境內)在其北,大河(即黃河)經其南,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為您的敵人。”魏武侯聽了吳起的一番話,十分感歎。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倒不是為趙匡胤著想,而是出於自己的憂慮。因為一旦遷都,他的勢力肯定就會被削弱。不管趙匡胤遷都是否有這個目的和深意,他都會對此憂慮。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勢力,這說明他有繼位當皇帝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事實上,在“遷都之爭”6 個月後,這位趙光義就由晉王變成了皇帝。這就要說到“斧聲燭影”事件之後發生的事情——

據《續資治通鑒·卷八》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 年)十月十九日,趙光義告辭兄長回去後,到了淩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後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而王繼恩卻去了開封府請趙光義。到了地方,看見程德玄站在府門外。這又是一個疑點。注意時間,此時是淩晨,程德玄怎會站在開封府門外?他顯然是在等什麼人的到來。有一點必須說明,程德玄是趙光義的心腹,他精通醫術。

王繼恩看到程德玄後,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接著二人對話——王繼恩問:“你怎會在這裏?”

程德玄答:“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家大門口喚我出去,說是晉王召見,但我出門一看,沒人。反複三次,確實沒人。我擔心晉王生病,就來開封府探視,剛到門口,就瞅見您了。”

請特別注意這兩句對話,程德玄說:“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家大門口喚我出去。”然而,接著又說,沒看到呼喚的人。那麼,這個“人”是否存在,隻有程德玄自己最清楚。二人這番對白,想表明的是,雙方隻是偶遇,而非事先約定。欲蓋彌彰。這裏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趙光義早就收買了王繼恩。雖然宋朝沒有宦官幹政的現象,但這並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趙光義素來與內侍大臣關係密切,而王繼恩是個審時度勢的人,在儲君的候選人中,他知道趙光義的實力是超強的。如果他幫助趙光義,便有機會獲得擁立之功。所以,他違背宋皇後的懿旨,直奔開封府。

王繼恩和程德玄念完台詞後,一同進入開封府,去見趙光義。此時又出現一個極大的疑點——淩晨時分,趙光義居然還未就寢。這無疑說明他在等待大事的來臨。他聽說兄長趙匡胤暴亡,立刻作驚異狀,猶豫著不肯前往皇宮,提出要和家人商議。如此緊要的大事,又是危急關頭,和家人商量什麼呢?家人又不能參與朝政。很明顯,趙光義在作秀,他邊說邊走進內室。

這時候王繼恩著急了,他說了一句話:“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了。”這句話完全暴露了實情。“時間久了”是指什麼?宋皇後派他出宮,久不見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趙德芳。其次,“恐怕被別人搶了”,這個“別人”是誰,“搶”什麼?這個關頭,王繼恩口中的“別人”除了趙德芳還會有誰呢?除了“皇位”還有什麼可以搶的呢?

再次,“搶”的意思就是奪,這也從一個側麵表明,趙光義早有奪取皇位的野心和計劃。這句話,也可以進一步推斷,王繼恩是趙光義在宮中的耳目,早已被收買。此刻他唯恐生米煮不成熟飯。

同時,王繼恩這句話也透露了另一個事實——據《宋史·程德玄傳》

記載,王繼恩是帶著宋太祖的遺詔來找宋光義的。這顯然是個漏洞,如果是這樣,王繼恩就不會說出“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了”的話了。

關於這一點,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也隻說是王繼恩自己決定去找晉王的,沒有提到遺詔一說。

在王繼恩的催促下,趙光義等三人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了皇宮殿門外,王繼恩請趙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說完就與趙光義一同闖入殿內。

宋皇後得知王繼恩回來了,開口問:“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回稟:“晉王到了。”

宋皇後暈眩。此刻,趙光義已出現在她跟前。25 歲的宋皇後,雖然是個年輕的皇後,但出身名門,位主中宮,多少了解一些政事,心裏知道,一切都完了。她哭著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於官家了。”這句哭訴中有一個頂要緊的詞——“官家”。這個詞取義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對皇帝的稱呼。“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