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畢業者將享受大專生待遇

新華社1月13日電 北京市獲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專畢業證書的自學者,將在工作安排和工資方麵與高等學校大專畢業生取得相同待遇。這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1月7日決定的。北京市今年第一批100多名自學者即將得到國家承認其學曆的大學專科畢業證書。

我國首次用計算機處理發射率測定裝置研製成功

人民日報1月16日訊 我國首次用計算機處理的非穩態法半球向全發射率測定裝置最近由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研製成功,通過了技術鑒定。由於應用了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一些較新的設計,使得這台裝置各方麵的性能十分優異。

廣播劇蓬勃發展

人民日報1月19日訊 廣播文藝宣傳的獨有形式——廣播劇,近年來有較大發展,僅1983年全國就製作了500多部。

敦煌發現我國最古老的樂譜

新華社1月22日訊 珍藏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一枚1800多年前的木簡樂譜殘片,經考證,被認為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古老的樂譜。蘭州大學曆史係敦煌學研究室教師牛龍菲於去年對這枚東漢木簡樂譜殘片進行了考證,認為這是一件國寶,它和現存日本的《天平琵琶譜》、石大娘所傳《五弦琴譜》屬於同一類樂譜,但比這兩個樂譜要早500多年。

袖珍電子翻譯器深受人們歡迎

人民日報1月23日訊(記者 符良貴) 電子翻譯器是近年來出現的又一種深受人們歡迎的電子產品,它實際上就是一台微型電子計算機。其鍵盤上有字母和符號,使用時隻要按動字母鍵,將英文單詞字母依次輸入機內,再按動所需文種的翻譯鍵,機上的顯示屏就會顯示出譯出的單詞或句子。

第一代自動應答錄音電話在京問世

北京晚報1月24日訊 我國第一代自動應答錄音機電話在京問世,並已投入批量生產。該電話具有無人值守自動應答、自動錄音、來話監聽、中途錄音等功能,用戶不在時,對方來電它能進行自動錄音及自動掛機。

滋補品成選購新寵

新華社1月28日訊 在浙江一些農村市鎮,人參、銀耳等高級滋補品已成為農民選購的春節“年貨”。春節前,到藥店購買滋補品的大多是農村婦女。她們買滋補品有的是孝敬公婆,有的是讓丈夫補補身子,有的是在大年初二、初三走親探友送人的。

無繩電話研製成功

人民日報1月30日訊 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最近研製成功一種新型無繩電話。這種新型電話利用有線電話通過無線電轉接的辦法,使用戶能在半徑為200米的範圍內隨時隨地收聽和撥叫電話,非常適合小範圍內流動工作的人員使用。

微波技術使信息傳播大大加快

新華社1月30日訊(記者 吳錦才) 由於微波技術的進步和開發,我國各種信息傳遞技術比過去大大加快了。遠離北京數千裏的觀眾可以更早的看到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的節目可以傳到26個省市自治區,全國幾十個大城市之間可以通過微波技術使數千人同時用長途電話對講等,人們感慨的說,才剛剛幾十年的時間,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技術現在實現了。

吉林旱作水稻獲成功

新華社2月4日訊 吉林省一些非水稻產區由於水源不足,種不了水稻,農民想吃大米很難。梨樹縣農科所於1979年開始搞水稻旱作試驗,他們利用水稻具有水陸兩生的特性,選用早熟、抗病、耐旱品種,采取旱直播、旱管理,在關鍵時期補給水分的辦法進行種植,取得了成功,農民終於吃上了自己生產的大米。

國產照相機供不應求

新華社2月5日訊 過去被人們稱為高檔消費品的照相機,現在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成了國內市場的熱銷貨。近5年來,盡管國產照相機的產量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1983年全國生產出來的94萬架照相機卻仍然供不應求。適應群眾需求的增長和變化,我國照相機工業迅速發展,產品的品種也多樣化了。

上海一批醫院開設激光門診

新華社2月6日訊 上海市目前已有38所市、區級醫院和職工醫院開設激光門診,占這類醫院總數的1/3左右。現在,激光已在一些醫院的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內科、普通外科、針灸科、腦外科、神經科、痔科和腫瘤科進入臨床使用。

我國有32所中學率先開設計算機選修課

人民日報2月9日訊 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目前我國已有32所中學開設了計算機選修課。教育部有關方麵的負責人指出,隨著我國計算機事業的迅速發展,中學計算機教學試驗必將不斷前進。

重慶3000戶居民用瓦斯燒飯

新華社2月15日訊 重慶市3000多戶居民家庭最近開始用瓦斯燒飯,從而使危害礦工生命的廢氣,變成了造福於民的寶貴能源。目前,重慶市共有五項瓦斯利用工程在積極建設中,預計在“七五”計劃末期抽送的瓦斯將可供五萬餘戶居民和一些工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