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8月15日訊 今天,首批持居留證的164名港人所生的內地子女抵達香港。他們當中,不少是多名兄弟姊妹一起獲發居權證,與過去一家多口分批赴港明顯有所不同。
杭州市民無償獻血成風尚
新華社8月19日訊 今年月到7月底,杭州市民無償獻血24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該市無償獻血已蔚然成風。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深入和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杭州市從1985年隻有3人無償獻血開始到去年已突破萬人大關。
廣州出現首家“自助銀行”
新華社8月19日訊 一家運用現代電子管理技術的自助銀行,近日在廣州出現。顧客在此辦理一批存款僅需幾分鍾時間。具體操作過程是:顧客持建銀行廣州分行的帳房卡或儲蓄卡、信用卡,在設於銀行門口的讀卡器上輕輕一刷,便可進入銀行,進入後顧客使可根據機器提示,辦理各種金融業務。
南京出現小區公交車
北京晚報8月22日南京訊 南京城郊小區建設近幾年突飛猛進,吸引了眾多城裏人搬往居住,但因數小區與公共交通無法接軌,於是一些開發商出於住宅促銷的需要,便仿照公車同行的做法,開起了收費的小區自備車,沒想到大受歡迎。此舉不僅有助於住宅的銷售,同時靠收費保證自己不虧本,更方便了住戶出行。
溫州走俏“文明袋”
人民日報8月24日訊(記者 陳洪錦) 一麵印有“市民守則”,另一麵印有“創建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字樣的、被稱為“文明袋”的手提包裝袋,成千上萬地流行於溫州的大街小巷,形成溫州街頭的一道別致“風景”。“文明袋”走俏溫州使人受到啟迪: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載體(不隻新聞傳媒,不隻手提包裝袋),來宣揚傳播文明新風,無疑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
郵政推出報刊上樓投遞服務
人民日報9月17日訊(記者 關鴻雁) 從9月1日開始,北京郵電局推出了報刊上樓投遞服務,這是北京郵政部門在“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中,為市民辦好事、辦實事的一項重要舉措。隨著北京市住宅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市民住進了樓房。有些報刊訂戶需要把報刊送上樓。為了發揮郵發報刊主渠道的優勢,北京郵政對發行的5000多種報刊統一實行有償投遞到用戶的住房門口。凡在北京市區各郵電局訂閱報刊的個人用戶均可申請使用此項業務。
江西幹部爭當“養豬郎”
人民日報9月22日訊(記者 餘躍平 朱小軍) 近日,在江西省樟樹市昌傅鎮傳出新聞,該鎮又有10名國家幹部自願放棄“皇糧”,到本鎮牧工商公司任職。至此,該鎮共有28名國家幹部當上了自負盈虧的“養豬郎”。昌傅鎮牧工商公司創辦於1994年初,是一家以養豬為主的鄉鎮企業。近兩年來,該鎮先後有18名國家幹部走出機關,主動到公司任職,挑起了創業的重擔。由於他們大都是大中專畢業生,有文化、善管理、懂經營,僅用3年時間,公司年總產值就達1451.8萬元,年稅利106.5萬元,一躍成為該市鄉鎮企業中的一顆“明星”。
上海私人購房每天超過100套
新華社10月6月日訊 來自上海房地產交易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私人購房平均每天超過100套。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共銷售商品房190萬平方米,其中私人購房150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我國有了西夏文字典
新華社10月18日訊 世界最難懂的古文字之一的西夏文字被中國學者揭開了奧秘。由我國著名西漢學專家李範文教授編著的西夏文字典——《夏漢字典》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西夏文字被稱作“天書”,研究這種文字及其文獻的西夏學被稱為“絕學”。《夏漢字典》的出版使我國擁有了第一部西夏文字典。
脫杆運行電車走上廣州街頭
新華社10月18日訊 最近,在廣州市最繁華的主幹道中山路上出現了一種新款的無軌電車。這是廣州電車曆史上第二次能夠“脫杆運行”的電車投入運營。
國產彩色棉服裝麵世
人民日報10月28日訊(記者 忠輝) 最近,由北京三力通產科貿集團等組織開發生產的“九采羅”品牌彩色棉服裝近日麵世。天然彩色棉是一種棉纖維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新類型、新品種,不褪色,不需化學印染加工,特別適合製作接觸皮膚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