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第一屆國會召開(1 / 1)

第一屆國會,又稱舊國會,即指1913年4月8日根據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的《國會組織法大綱》和《國會選舉法大綱》而召開的參、眾兩院議會。

1912年3月11日由孫中山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約法施行後限10個月內,由臨時大總統召集國會;國會組織法及議員選舉法由臨時參議院製定。4月5日,臨時參議院北遷。5月1日,北京臨時參議院改選吳景濂、湯化龍為正副議長。6日,臨時參議院第二次常會把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的“國會組織及選舉法大綱”列為第一議案,經全院委員會審議與大會多次討論,於7月9日通過了《國會組織法大綱》和《國會選舉法大綱》。在此基礎上,起草製定了《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與《參議院議員選舉法》、《眾議院議員選舉法》,8月10日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正式公布。國會組織法及議員選舉法規定,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由22省議會各推舉10名,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由選舉會共推舉54名,全國共計274名。眾議院則按80萬人口選舉1名的標準選出,不滿800萬人口的省份,也可選出議員10名。全國共計596名。12月上旬開始國會選舉。1913年1月10日,袁世凱發布正式國會召集令及各省定期召集議會令。3月,國會選舉基本結束。選舉結果:在參、眾兩院870個議席中,國民黨獨得392席(眾議院269席,參議院123席),占全部議席的45%強;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共得223席(眾議院154席,參議院69席),不到總議席的26%。其餘255席為“超然派”、跨黨者所得。

國民黨贏得了選舉的勝利,在議會中取得優勢。這一選舉結果使國民黨大為興奮,袁世凱大為懊喪。為此,袁氏製造了刺殺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的血腥案件。4月8日上午9時,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正式開幕,出席的參議員計179人,眾議員503人。國務總理趙秉鈞及各部總長均列席,另有國內外觀禮代表千餘人參加。11時,籌備國會事務局委員顧鼇宣布典禮開始,鳴禮炮108響,接著由籌備國會事務局委員長施愚報告國會召集經過,並公推議員中年事最高的雲南參議員楊瓊為臨時主席,楊又委托籌備參議院事務處籌備事務員林長民代為宣讀開會詞,繼而袁世凱的代表梁士詒致賀詞。詞日:“我中華民國第一次國會正式成立,此實四千年曆史上莫大之光榮,為四萬萬人億萬年之幸福。世凱亦國民一分子,當與諸君同深慶幸”,並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民國國會萬歲!”袁世凱對國會的虛偽態度,增加了國民黨議員以法律解決“宋案”的幻想,以致貽誤了武裝討袁決策的時機。4月25日,參議院選舉國民黨議員張繼、TIE廷為王副議長;4月30日、5月1日,眾議院先係後選舉湯化龍(民主黨)、陳國祥(共和黨)為眾議院正、副議長。仿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製開設國會,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第一次,它是作為中國2000年來奉行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的對立物而出現的,是資產階級共和製度的象征,體現了近代向西方尋找救國真理的仁人誌士夢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在近代史上具有不可抹殺的進步意義。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經濟基礎、政治力量的薄弱,尚不能成為典型的西方式的議會民主製度的階級基礎。在第一屆國會議員當中,大多出身於原來清政府的舊官吏(包括參加新政權的舊官吏)或地方士紳,他們與封建經濟、政治、文化有較密切的聯係:即使在“資產階級”議員中,也大多數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民族資本家的比例微乎其微,國會議員與民族資產階級實業界較少直接聯係,特別是很少經、濟往來。按照國會議員選舉法的規定,大批商業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受到限製,所以國會得不到工商界的有力支持。因此,在同袁世凱封建軍閥勢力的鬥爭中,國會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而常常表現出對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便於封建軍閥對議員進行拉攏收買、分化操縱,致使國會成為封建勢力的附庸。這個事實正是資產階級議會民主製度在中國破產的一個重要表現。1914年1月10日,第一屆國會被袁世凱解散。護國戰爭勝利後,又於1916年8月1日複會。1917年6月13日又第二次被張勳脅迫黎元洪所解散。張勳複辟失敗後,掌握北京政府實權的段祺瑞拒絕恢複舊國會和《臨時約法》,孫中山先生發動了護法運動,當年8月25日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是為第一屆國會之延續。9月1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組成護法軍政府,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皖係軍閥段祺瑞、徐樹錚指使王揖唐、曾毓雋等組織安福俱樂部,操縱新國會的選舉。8月12日,新國會召開,是為安福國會。第一屆國會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