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交通(1 / 3)

第一節 公路 橋涵

一、大車道

秦始皇築長城時在境地南設置軍事障城“渾懷障”,之後的曆代王朝先後在此移民屯兵,設州置縣,以固邊防。秦代的渾懷障經兩漢、北魏(曆城)、北周(曆城郡)、隋(廣閏縣)、唐(靈武縣),前後存在800 餘年,通往王朝州郡之必由通道。北魏太和年間(477 年),境地南部遷徙山東移民10萬餘人,在秦築“渾懷障”故址置曆城郡建安縣,遷徙必由行徑路線。宋鹹平四年(1001年)。宋、夏靈州大戰,初戰於境地兵(冰)溝一帶,可謂宋、夏兵將備戰行軍之道路。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西夏國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在今縣境紅崖子鄉紅劄山築軍城“省嵬城”,必由途經西夏首都興慶府之路。

明成化十年(1474年),在境南與靈武交界處修築河東牆———明長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境地北起紅崖子南址橫城修築“沿河長堤”一道,沿黃河縱貫全境。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黃河改向西流,河東蒙古鄂爾多斯與平羅發生地界爭端,清政府立“漢蒙界碑”。

二、公路

民國三十年(1941年)10 月,陶樂縣政府鋪修政府治所高仁鎮至六上頃(今上八頃村南)簡易公路一段,長5公裏,逾河可達銀川,供行牛馬車。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修築高仁鎮至二鄉鄉公所(今五堆子鄉五堆子村),大車路一段長30 公裏。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沿修二鄉鄉公所至巴音套亥,大車路一段長30 公裏。民國年間共修大車路65 公裏。各鄉、保、甲修有人行便道。1949年10月15 日,在民國修建簡易公路的基礎上擴建縣城通往平羅、石嘴山橫城的公路,總長103公裏。1952年縣人民政府由高仁鎮遷往馬太溝(今城關鎮),修建縣城至東來點渡口土基公路,長5 公裏,供行牛馬大車,後擴建為機動車道,20世紀50年代後期東來點河段淤塞,渡口口岸改遷豫安點(今馬太溝村),修建公路長1暢5 公裏。1964年豫安點河道變遷,渡口口岸北遷施家台子(今施家台子村)西修公路1暢5 公裏。1970年4月,渡口口岸遷五堆子溝灣子生產隊黃土梁原民航幹校渡口口岸修公路1暢5 公裏。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因渡口口岸多處變遷,公路多處修建。

陶石公路 解放初期始建,全長49 公裏。1953~1956 年縣人民政府兩次組織民工進行拓寬加高,1959 年行政區劃調整後,都思兔河以北長30暢5 公裏劃歸鄂托克旗管理。1964 年始鋪設沙石,多次整修,至1979 年境長37公裏,形成路麵寬 8 米,路基高1暢5米沙石公路,沿途修築鋼筋混凝土橋梁9 座,涵洞14 座。1980 年鋪設縣城至溝灣子 8暢5公裏柏油路麵。1995年投資280萬元,當年4月開工建設,7月竣工通行,將陶石公路8暢5公裏處柏油路麵沿長至17暢5 公裏。1996年投資360萬元,當年4月開工建設,11月竣工通車,將陶石公路沿至29暢5 公裏處(紅崖子鄉政府)。1999年11月至2000年7月鋪設紅崖子鄉政府至苦水河7暢8公裏,投資310萬元,柏油路麵延至都思兔河,路境長37公裏的陶石公路全部改擴建為三級柏油公路,國家總投資960萬元。

陶橫公路 全長68公裏,至2001年國家總投資4380萬元,公路分3次建成通行。縣城至高仁鎮段長12公裏,是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修建的大車道路基礎上經兩次整修建成。1979~1986年修建高仁鎮至橫城段全長54公裏。1980年始逐段鋪設沙石。沿途建設有鋼筋混凝土橋梁10座,涵洞4座。1991年投資680萬元,修建縣城至沙拐段長20公裏柏油路麵。1992年投資730萬元。修建沙拐至月牙湖段長20公裏柏油路麵,1993年投資950萬元,修建月牙湖至橫城段長28公裏,陶橫公路全部改擴建為三級柏油路麵。1995 年黃河塌斷月牙湖段公路,國家投資115萬元,改線至東山坡6公裏。

陶平公路 全長18暢2公裏,縣境內長2暢2 公裏。曆史上的陶平公路,因黃河渡口口岸的變遷多次遷移改道,1952年縣人民政府由高仁鎮遷址馬太溝,修建縣政府通往東來點渡口公路長5公裏。1970年4月渡口口岸遷址五堆子溝灣子一隊黃土梁原民航幹校渡口口岸,陶平公路改道為縣城通往渡口逾河經平羅渠口銀河、銀星生產大隊到達平羅縣城。1973 年4月至1982年渡口口岸沿黃河南北多處遷移,南至馬太溝東來點,北至五堆子溝灣子一隊苦坑點。1983年渡口口岸複遷馬太溝東來點。陶平公路改遷為縣城至東來點渡口,逾河經平羅渠口到達平羅縣城。1952~1983年陶平公路經無數次變遷,198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修建東來點河西渡口口岸至平羅渠口清真大寺,何家橋頭長14 公裏砂石路麵,沿用至1999年12月。1997年投資98萬元,改造擴建陶平公路東來點渡口河西岸至平羅渠口清真大寺何家橋頭,長14公裏路段,建設三級沙礫公路9 公裏,二級柏油公路5 公裏(屬平羅縣養護管轄)。2001年,國家投資80萬元,改擴建縣城至東來點渡口口岸三級公路2暢2公裏。2002年陶平公路更名為301省道。

鄉村道路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築陶樂縣政府治所高仁鎮至二鄉鄉公所大車路一段,長30公裏,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沿修二鄉鄉公所至巴音套亥大車路,長30 公裏,各鄉、保、甲間修有人行便道。1956年至1962年相繼修築縣城至縣國營農場(二站)、三站、四站等鄉、場、生產隊道路,全縣各鄉(公社)、場、生產隊基本實現通路。1950~2002 年全縣修建鄉村道路總裏程為80暢4 公裏,其中鄉道3 條,長28暢23 公裏,四級柏油路麵11暢205 公裏,等外瀝青罩麵路17暢025公裏,沿鄉道修建橋涵洞56座。修建村級道路31條,長52暢168公裏,其中四級柏油路2條,長2暢579公裏;四級沙礫路14條,長27暢819公裏;等外路15條,長21暢77公裏,沿村道修建涵洞91座。

203省道 203 省道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三縱六橫公路幹線中的一縱。縣境內全長105暢1567公裏。南北貫通縣境,南接銀古公路,通往銀川河東機場、靈武市、首府銀川市;北通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連接109國道。境內北起都思兔河,南至明長城為界。縣城以南稱陶橫公路,北稱陶石公路。2001年2月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立項,投資8400萬元,2002年3月15日開工建設,9月30日竣工通車。公路規劃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設計,實行招標承包建設,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負責技術監督驗收合格。公路建設采用交通部頒發的枟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枠按二級山嶺重丘標準勘測設計,在原陶石、陶橫公路基礎上改造擴建完成建設任務。

三、橋涵

黃河公路浮橋 2000 年初,中共陶樂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招商引資架設黃河公路浮橋項目,3 月寧夏興裕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向縣人民政府遞交架設黃河公路浮橋的設計方案。2000年4 月27 日陶樂縣人民政府文件批複,同意寧夏興裕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在陶平公路東來點黃河渡口架設黃河公路浮橋。黃河公路浮橋采用62 式重型製式舟橋和地方自行設計生產的承壓舟船相結構的黃河公路浮橋。浮橋全長450 米,其中碼頭引道60 米,承壓浮橋70米,62式重型製式浮橋320米,單車道,最大可通行50噸履帶式機動車,最大軸壓力15噸。寧夏興裕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法人代表燕湘濱委托蘭州軍區84572 舟橋部隊做技術指導。2000年9月16日開始施工架設,9月29日架設竣工。10月1日正始通車,10 月8日舉行了開通典禮。

苦水河漫水橋 陶樂通往內蒙古的主要通道。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的支持下,分3次總投資71暢73萬元,建設運行。橋長48米,寬7米(6 孔8米),為雙柱式鋼筋混凝土漫水板橋。1987年投資15萬元,建設長24米,寬7 米(3 孔8 米)的鋼筋混凝土漫水板橋,1988年8月被洪水衝毀。1991年投資41暢73萬元,全橋加長24 米,1998年5 月又被洪水衝毀橋頭護坡及路麵20米。1999年投資15萬元,進行了修建,確保暢通。

兵(冰)溝橋 1988年動用工業品“以工代賑”,投資25 萬元,橋長40 米,寬8暢5 米,實心板橋,雙柱式墩台,鑽孔灌注樁基礎。設計荷載汽車─20級,掛車─100.洪水頻率1/50.

水洞溝橋 199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交通廳投資,由寧夏安通公路工程公司承建,橋長48米,寬8暢5米,3孔16米T梁橋。雙柱式墩台,鑽孔灌注樁基礎,設計荷載汽車─20級,掛車─100.洪水頻率1/50.

倒虹吸涵 位於203省道陶石公路段五堆子鄉北崖村與五堆子村交界處。1987年投資2萬元修建。倒虹吸涵是公路橋涵的一種主要形式,既解決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渠係問題,又解決了公路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