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農業新時尚——低碳農業(1 / 1)

說起如今最為熱門的話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一些人覺得和農村、農民關係不大。其實,低碳農業、低碳生活在農村同樣大有可為。抓好農村節能工作,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

前幾天看了一篇報道,說安遠發展低碳農業大賺“綠色”錢。在安遠縣村民的蔬菜大棚裏,你可以看見綠油油的菜畦中間藏著一條條細細的塑料管子,管子中間的小孔滴著水,水慢慢滲入蔬菜的根係。技術人員說:“這就是一種水肥一體化澆灌新技術,之前一棚菜澆一次水,需用近200噸水和20多度電,現在澆一次菜僅需8噸水,所需電費不到6元。這樣,不僅種菜成本降低了,產量還提高了不少。”

安遠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針對以往高投入、高消耗發展模式,該縣轉變增長方式,以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建設為主戰略,積極扶持綠色種養業、綠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該縣按照產業化要求,不斷完善產業化標準體係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技術和管理標準,製定標準化種植操作規程,指導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蔬菜、林果的施肥、除草、防病、治蟲等培育過程進行“低碳化”管理,不僅減少了成本,還提高了蔬菜品質,有效改善了土壤結構,既環保又經濟。

同時,該縣也是全國有名的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該縣以某生豬養殖基地為龍頭,整合縣裏大小養殖場,建立“農戶+基地+公司”的發展模式,組織全縣廣大養殖戶實施畜禽糞便幹濕分離、沼氣化處理等畜禽養殖汙染防治實用技術,實現畜禽糞便汙水綜合利用,同時,製定了優質畜產品買賣優惠政策及標準化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如今,全縣80多家養豬場采用了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形成了零排放、無汙染、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生態養殖模式。低碳農業的興起,在影響種植、養殖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的同時,給農民帶來了實在的效益。2010年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長12%,低碳農業拉動GDP增長6個百分點。

這就是低碳農業,其實,“低碳”並不繁雜,簡單來說就是節能和減排,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轉變了經濟增長方式,為致富鋪了路。

要想發展低碳農業可以從“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個方麵入手。“減量化”,包括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電、節油、節柴(節煤)、節糧;“再利用”就是做強加工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將各類農產品加工後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係列開發、深度加工,有時其效益會超過主產品的效益,既節約了能源資源,又解決了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問題,可以有效地控製溫室氣體排放;“再循環”,包括通過微生物利用、利用太陽能等新能源等。

低碳農業還要優化區域布局和農業種植結構,培育高產、抗逆農作物品種,要大力推廣應用節約型農業技術,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廣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與服務。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土壤測試結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調整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麵、合理的養分供應;提倡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中除含有氮、磷、鉀和各種中微量元素以外,還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機膠體,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彌補單施化肥所造成的養分單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點,有利於提高化肥利用率;科學、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淘汰“跑、冒、滴、漏”植保機械,推廣低容量噴霧技術,建立多元化、社會化病蟲害防治專業服務組織,運用農業、物理及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數量,提高防治效果和農藥利用率。如推廣使用誘蟲燈、昆蟲性信息素、色板、防蟲網等無害化防治技術等。

如今,低碳農業已經讓不少村莊“美了環境,富了農民”,還在用傳統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的朋友,可要加快向低碳農業邁進的步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