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武漢三鎮保衛戰中,武昌成立戰時司令部之後,革命軍就準備建立革命軍政府。11月7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便向各省發出通電,要求各省派代表到武漢舉行聯席會議,成立中央臨時政府。與此同時,江浙方麵正在策動成立江浙聯軍攻占南京,新的革命中心正在醞釀形成。11月15日江蘇、浙江、湖南、福建等7處的代表在上海集會,準備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大有形成兩個革命中心的趨勢。後來上海方麵考慮到武漢是全國首義地區,起到了一呼百應的作用,於是顧全大局,肯定了武漢的中心地位。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決定中央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接著又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但此時漢口、漢陽已被清軍所攻占,武昌危在旦夕,而江浙聯軍又光複了南京。鑒於局勢變化,代表大會又遷往南京舉行。
此前,在同盟會中部總部陳其美、宋教仁的策動下,江蘇、浙江、上海都督代表曾舉行會議,出於對黎元洪的不夠信任曾選出黃興為假定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而黎元洪對此則十分不滿,通電取消這一決議,指責選舉不符合法定人數,而黃興也堅辭不就。12月12日,各省代表齊集南京,17日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這時又傳來孫中山即將從海外回國的消息,黃興也就推辭此任,沒有組織南京臨時政府。
當時隻有孫中山可擔任革命政府元首的重任,但孫中山長期流亡國外,武昌起義時他正在美國,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17省代表大會上,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7省代表多不屬同盟會會員,但從所得16票中可以看到全國人民對孫中山和同盟會的信任,及對其在辛亥革命中所起推動作用的肯定。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製。孫中山在就職典禮上的誓詞說:“傾覆滿清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1月3日又選出黎元洪為副總理,各部總長如下:陸軍,黃興;海軍,黃鍾瑛;外交,王寵惠;內務,程德全,財政,陳錦濤;司法,伍廷芳;教育,蔡元培;實業,張謇;交通,湯壽潛。總統府秘書長為胡漢民,參謀總長由黃興兼任。這是一個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政權,革命黨人占主要地位。
南京政府成立後,采取了一些從未有過的革新措施,如改用公曆,以臨時大總統就任的日子作為民國建元的開始,國人限期剪去發辮,禁止婦女纏足,廢止跪拜等,移風易俗,使國人耳目一新,確實感到了新社會的到來。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後,總統府設在前清兩江總督衙門,即太平天國天王府。孫中山曾以洪秀全第二自詡,但他生活簡樸,平易近人。揚州有位80多歲的老鹽商專程到南京瞻仰大總統,不但被接見,而且得以敘話。老人一見麵就跪下,要行三跪九叩大禮,孫中山連忙將老人拉起,請他坐下,並說:“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老人問:“總統若是離職後呢?”孫中山說:“總統離職以後,又回到人民的隊伍裏去,和老百姓一樣。”而後老人見人就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此事傳為佳話。
1912年3月11日公布了《中華民國約法》,總綱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這就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中國人民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