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清王朝覆滅與二次革命(1 / 1)

良弼被刺身亡轟動清廷,一時頑固派們寒蟬若噤,樹倒猢猻散。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專製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宣布退位,統治中國達268年的清王朝至此宣告滅亡,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專製製度也宣告滅亡。彭家珍的英勇獻身加速了溥儀的退位,促進了清王朝走向滅亡。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凱發表“共和為最良團體”,“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的通電,表示擁護共和。同一天孫中山提出辭職,2月25日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篡奪軍政大權後,便在臨時政府中安插嫡係、親信,如本應由黃興擔任的陸軍部長卻任命了段祺瑞,黃興隻被任命為南京留守,袁世凱非常明白“有軍便有權”。接著便在3月31日發布了《訓勉軍人令》,嚴令陸海軍人必須聽從他的指揮,然後又借裁軍之名大肆砍削革命軍力量,擴張自己的實力。革命軍則任其砍削,一再妥協,南方各省出現了一股交槍風,革命黨人幾乎放棄了武裝鬥爭的領導權。

3月11日,孫中山將參議院的決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希望能以此限製袁世凱的權力,但此時袁世凱已大權獨攬,根本不予理睬,所以《臨時約法》也就成了一紙空文。3月23日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新政府總理,3月29日唐紹儀到南京組織新內閣,4月1日孫中山宣布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次日參議院決議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這樣,代表中國大地主買辦階級的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在北京建立了反動政權,完成了篡奪革命勝利果實的進程,而後又演出了袁世凱登基當皇帝的一場鬧劇。1911年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就這樣失敗了。

後來孫中山想通過興辦鐵路富國,幻想在10年內修築20萬裏鐵路,袁世凱表麵上對他表示支持,1912年任命他為全國鐵路總辦,但在袁世凱的反動統治下要想付諸實施顯然是不可能的。宋教仁等人還想通過組織一個實力強大的政黨,在國會選舉中爭取多數議席成立黨政內閣,製約袁世凱以挽救革命。1912年9月25日,以同盟會為基礎合並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長主持黨務工作。但通過議會鬥爭的辦法未免過於天真,後來在召開國會前夕,袁世凱指使趙秉鈞派人將宋教仁刺死於上海。

興辦鐵路幻想的破滅和宋教仁之死,以血的教訓警醒了革命黨人,使他們認識到繼續革命“非去袁不可”,1913年孫中山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獨裁的“二次革命”,但革命黨手中的兵力已十分薄弱,在袁世凱的大舉進攻下終告失敗,袁世凱乘勝解散國民黨,孫中山、黃興等人隻得再次東渡日本,流亡海外。

辛亥革命既是勝利了,又是失敗了。對清政府而言,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製,建立了民主政權,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但對革命黨而言,革命的勝利果實最後被大地主買辦階級的代理人乃至帝國主義的代理人袁世凱所篡奪,建立了反動政權,開始了軍閥的獨裁統治,大肆殺戮革命黨人,而後袁世凱又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並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所以它又失敗了。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複雜的:一是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革命黨人一直缺乏堅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綱領和行動,對帝國主義抱有種種的幻想;二是革命黨人所進行的反封建鬥爭仍然是不徹底的,在革命的關鍵時刻對敵人的力量估計過高,而采取了讓步妥協的態度;三是革命黨人沒有采取廣泛發動群眾的革命方針,而完全依靠黨人和新軍;四是革命黨人沒有充分掌握有組織的革命武裝,武器裝備也較差;五是革命的領導機構同盟會對革命行動的迅速到來缺乏準備,因而在迅猛的革命發展麵前沒能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統治,也使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發生了動搖,促進了民主精神的高漲,推動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從而迎來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曙光——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