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紅軍的誕生和根據地的創建(1 / 3)

土地革命戰爭,是1927年至1937年十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對以帝國主義為靠山、以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聯盟為基礎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反動統治的國內革命戰爭。這次戰爭,從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開始,到1937年7月全國抗日戰爭爆發時結束,其間共經曆了4個階段:1927年8月~1930年10月為第一階段,其間中國工農紅軍誕生並創建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1930年10月—1934年10月為第二階段,其間紅軍在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先後進行了多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為第三階段,其間紅軍主力被迫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1936年10月—1937年7月為第四階段,其間紅軍發展和鞏固了陝甘蘇區,進行了直接對日作戰的準備,基本實現了國內和平,完成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毛澤東曾指出:“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了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進行了北伐戰爭,消滅了盤踞在中南和東南地區的封建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等部,革命運動不斷高漲。但蔣介石由於其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反動本質所決定,通過製造“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逐漸將共產黨人排擠出國民革命軍,而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一再妥協退讓,使蔣介石在竊取了國民黨的黨權和軍權後,終於將屠刀指向了共產黨。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兩集團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的反革命政變,標誌著轟轟烈烈的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國民黨反動集團以帝國主義為靠山,通過瘋狂地鎮壓革命勢力,逐步建立起以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為基礎的新的軍閥統治。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至1932年6年間,約有100萬人以上的中國共產黨人、工人、農民和革命知識分子被反動派屠殺。

大革命失敗的腥風血雨教育了共產黨人,使他們認識到軍隊的極端重要性,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鬥爭的道路。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進行了改組,停止了陳獨秀的領導權。新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決定組織自己掌握和受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鬥爭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淩晨2時,周恩來任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第十一軍大部、第四軍一部、第二十軍全部,第五方麵軍第三軍官教育團及南昌市警察局各一部,共約2萬餘人,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經過激烈戰鬥,殲敵守軍3000餘人,控製了南昌城。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構,劉伯承兼參謀長,指揮起義軍的行動。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黨第二方麵軍番號,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所屬第十一軍,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廖乾五任黨代表;第九軍,朱德任副軍長。

8月3日至6日,起義軍按原定計劃,相繼撤離南昌,向廣東進軍。在瑞金、會昌等地衝破國民黨軍的攔阻後,於9月下旬到達廣東潮安、汕頭地區,遭到國民黨軍的圍攻,起義軍遭受很大損失。一部進入海陸豐地區,加入當地的革命鬥爭另一部800餘人由朱德、陳毅率領,經閩南、贛南轉移至粵北由江縣犁鋪頭地區,擺脫了敵人的追擊。

8月7日,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正式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會議確定把領導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我黨在當前最主要的任務。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回到湖南,向中共湖南省委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湖南省委決定集中力量,組織以長沙為中心,包括湘潭、醴陵、瀏陽、平江、嶽陽、寧鄉和江西安源7縣鎮的起義,同時派毛澤東到湘贛邊界擔任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起義。9月初,前委將在修水、銅鼓、安源地區的由我黨掌握的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湘東、贛西、鄂南的十餘縣工農武裝組織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以盧德銘為總指揮,共5000餘人。9月9日,在湖南省委的領導下,部分工農群眾開始破壞長沙至嶽陽和長沙至株洲的鐵路。9月11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前委領導下,按計劃於湘贛邊界地區舉行起義,先後取得白沙、東門市、老關、醴陵、瀏陽等地戰鬥的勝利,占領了醴陵、瀏陽縣城。國民黨軍隊進行了猛烈的反撲,起義部隊受到嚴重損失。9月17日,起義部隊開始向文家市集中。19日,前委在文家市召開會議,決定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迅速脫離平江、瀏陽地區,沿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向南轉移。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對部隊進行整理和改編:將部隊縮編為1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班設黨小組,連建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的委員會,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在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部隊中實行民主製度,官兵待遇平等,軍官不得打罵士兵,建立士兵委員會,參與部隊的管理。上述原則和製度的確立,為建設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