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下麵這個小故事,從前,佛陀在祇園精舍講經說法,在離精舍不遠的地方,住著一個大戶人家。這大戶人家金銀如山,富可敵國。
這家主人是個長者,有一個二十歲的兒子,兒子新婚不久。兒子婚後,小兩口倒是親親熱熱,如膠似漆。
一天,這對小夫妻雙雙來到了後花園遊玩。後花園裏長有一棵高大的棗樹,樹上開放著嬌美的花。妻子很想得到它。由於無仆從可以代勞,做丈夫的隻好親自上樹,爬上高處,眼看鮮花伸手可及,沒有想到他所踩的樹枝突然折斷,整個人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當場就沒了呼吸。
長者全家當然很傷心。佛佗聽到這消息後便來慰問長者及其家人。佛佗在憐湣他們同時,又孜孜不倦地向他們解說了“萬法無常”,“有生必有死”以及“罪福產生”的原理。緊接著還說了一首很哲理的詩謁;
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可望入泡影,
受形命如電,罪福不敗亡,
始終非一世,從癡愛長久,
自從愛苦樂,身死神不喪。
長者聽了佛佗的一番說教之後,頓時心開意解,忘記了悲痛。他懇請佛佗能告訴他,他的兒子前世到底造了什麼罪業,以致半路夭折。
佛佗說:“很多年以前,有個小男孩手持弓箭由另外三個小孩陪著在小樹林裏遊玩。其中有個小孩突現發現樹尖上有一隻鳥,於是三個作陪的小孩就對持弓箭的男孩說:“如果你能將這鳥射中,那麼你將來肯定是個了不起的男子漢。”那男孩經不起這種慫恿,心被美言所動,於是彎弓搭箭,隻見手起鳥落,三小孩齊聲喝采。
“這三小孩因為見殺隨喜,於是生生世世常受喪子之痛。這三小孩中,一個因過去種福較多,出生在天上;另一個出生在海中做了龍王,剩下的一個則仍然投生到人中——這就是老人家您了。至於那個親手射殺小鳥的男孩,他先是給投生於天上的那個做兒子,也是兩次從樹上摔下而中途夭折;後來又投生到海龍王家做了兒子,可一出生那天就被金翅鳥王吃掉了,現在,他卻投胎做了您的兒子,也隻活到二十歲就夭折。
“因為您過去世曾經見殺隨喜,因此這一生才遭受喪子的果報。而您的兒子因為過去曾殺害過無辜的動物,故今生便受到了夭折的果報。所以說,因果報應,如影隨身,絲毫不差呀!”
後來佛佗又說了兩句啟發性的詩謁: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三處,
陰行而默至,所生如響應。
色欲無色有,一動因宿行,
如種隨本緣,自然報如影。
長者全家聽了之後,心中豁然開朗,非常歡喜,當下證得聖果。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你這不是在鼓吹因果報應的觀點嗎?筆者回答,我們並不是在鼓吹某一種觀點,我們隻是在籍此觀點來圓說人或夭壽或善終的必然。隻要人們真正確信了平生的善惡業定會造成這種必然,那麼,人們就一定會因此而把握住善終的方法。
我們再來看看《左傳》上記載的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的某一天,晉國的趙宣子在首山山麓耕地,突然他發現附近的桑樹下躺著一個人,一問,才知那人已餓了三天三夜,於是趙宣子馬上送了一些飯菜給他。那人吃了一半,說他家裏還有年邁的母親,他想留著另一半去孝敬老娘,宣子很感動,便勸他把另一半吃完,重新又送了許多新鮮的食物給他,讓他帶回去孝敬老人。
過了好多年之後,宣子已將此事徹底忘了。
有一天,趙宣子被靈公追殺,正當宣子快要被靈公刺到時,忽然有一個勇士挺身倒戈,從靈公的劍下救出了宣子。宣子問這勇士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從前在首山麓的桑樹下被你贈以食物的人。”宣子想再問什麼,他已不告而退。
從這裏可以看出,隻要人們恒心向善,給饑寒貧病者布施以衣食財物,那麼,一旦自己遇到危難,便可以逢凶化吉,延長壽命而保善終。
《付法藏經》上說,佛佗的弟子簿拘羅過去世本來是一個窮人,因為送了一顆果實給了一位患頭痛的修佛遭的出家人,使這個出家人解除了病痛。從那時起,九十一小劫,他常在天上人間享受快樂,從不夭折,也沒有病苦,他在佛佗那一個時代一出生以後遇到過許多災難危險,都能安然度過。且從來沒有生過病,後來竟活到了一百六十歲,得大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