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位“美女”可不容易占有,因為這個盆地四麵八方均被險惡的叢山峻嶺包圍著,隻有西方的函穀關、西南的武關及南方的散關可以進得來。
如果以行軍的速度而言,西麵的函穀關外地勢平坦,較易掌握,隻是函穀關外的洛陽盆地及榮陽等糧倉,一向是章邯軍團的大本營,除非能擊潰章邯軍,否則想由此攻向函穀關比登天還難。
由於痛恨章邯殺害項梁,項羽一直急著想報仇。他之所以聽從範增建議,退居次將位置,便是為了在取得實際率軍攻打章邯的機會,因此他獨持異議地主動建議爭取這條路線。
但這條戰線,勢必先和章邯軍團對決,是用硬碰硬的策略,因而尚需派出一支別動部隊,由武關威脅關中地區,分散秦軍防衛,也可減輕和章邯決戰時的壓力。
楚國的長老們商議,楚國的主力大多屬項梁統轄,包括英布和蒲將軍的遊擊部隊,都明顯有親“項家軍”傾向。而其他真正能動用又具有獨力作戰能力的將領和軍團並不多。
正在傷腦筋的時候,突然有人靈機一動提到了劉邦。
在楚懷王周圍長老的心目中,劉邦屬親“項家軍”派。他投奔項梁後,接受編組成副軍,後因表現良好,常奉命隨同項羽打先鋒。但說到底,他還不能算是“項家軍”嫡係,而且個性溫和,能夠協調,本身立功又多,在楚軍中聲望還不錯,因此拉攏他來對抗項羽,未嚐不是好辦法。再加上劉邦出身不高,就算“養”大了,對楚國貴族也不會有太大的威脅。因此他們聯名向懷王建議道:“項羽為人剽悍,個性殘忍,以往他攻打的地區,都因殘殺過重,而在秦國軍民心目中是個凶殘的惡棍形象。況且西征所經途中,過去均是楚秦會戰的重要戰場,陳勝和項粱在這地方也遭嚴重反抗而失敗,如再派項羽前往,勢必會遭到更頑強的反抗,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為今之計,不如派遣一位有長者風度的將領,以‘義理’的形象主導這場戰爭,並以此向秦國父老兄弟宣示楚國治世的態度。秦國父兄長久以來,對他們君王過分嚴苛的執政方式,早已深受其苦,此時若是有位心懷仁義的長者前往,不以侵暴的行為對待他們,反而比較能鬆懈他們的反抗心,也比較容易攻得下來。以這種標準,項羽絕不可派遣在這條西征戰線上。綜觀諸軍團將領,隻有劉邦一向寬大溫和,正合乎此形象,宜任命他為西征軍統領!”
楚懷王於是正式下令,項羽北上去對抗章邯,攻打巨鹿,劉邦則出任西征軍總司令,向西收編陳勝和項梁失敗後殘留在各地的軍團,並彙集力量,準備入侵關中。
從兩軍的實力對比來看,在楚國占有絕高地位的項羽軍團明顯占有優勢,而劉邦所部的軍團則屬於殘兵餘勇型。雖然任務已定,但實力強大的項羽終究不能忘了楚懷王所許下的先入關中者為關中之王的承諾,他認為,以自己的實力,即使去對抗章邯,也肯定會比劉邦的雜牌軍先一步到達關中。
然而令項羽沒有想到的是,劉邦采用了避實就虛的策略:他先率軍北上,為他的雜牌軍補充足夠的糧食和兵力;隨後跟在項羽的屁股後麵,收編被擊潰的秦朝軍隊,之後再踏上攻打成陽的征途。
途中,他繞開秦軍重防的城池,將軍隊帶向稍南方的穎川一帶,並占領穎川郡治翟陽,隨後回避章邯軍把守的函穀關,改道攻打武關。當項羽在巨鹿鑿船砸鍋與章邯進行決戰之時,劉邦的西征軍團已經攻進武關,直接威脅到成陽城!
項羽聞訊後大怒:我這堂堂正規軍在巨鹿浴血奮戰,你個劉邦竟然領著雜牌軍搶了我的勝利果實,天理何在?你先進了關中稱王,我的位置往哪擺?
此時巨鹿之戰已經結束,秦朝內部趙高與二世的矛盾也正到達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章邯的心裏還是惴惴不安:以前打了勝仗也沒見上麵有什麼嘉獎,更何況此次慘敗呢?項羽抓住章邯進退兩難的這個時機,及時地向他拋來了橄欖枝。章邯左思右想,也沒有第二條出路,隻得接受了項羽的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