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縱隊裏,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駛戰車的馭手。他們無一例外都戴著這種板狀的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致。馭手的身份很關鍵,直接決定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會是軍官嗎?
參照史書記載,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這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他們的權利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
這個軍官雙手按劍、氣勢威嚴,帽子的形狀十分獨特。他的鎧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細小而規整。前胸和後背都有花結,這種花結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代軍官的肩章。專家考證,這樣的軍官應該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級左右,他至少掌管一個縱隊。
界於都尉和馭手之間的是這些軍官,他們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關於秦軍的內部編製,兵馬俑揭開的謎團隻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係。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製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
這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兒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考古人員發現: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隻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團長。象征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
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誌,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製在國君一人手裏。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征,兵馬俑隻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
關於兵馬俑的秘密似乎已經水落石出了,但在1996年6月,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幾名學生來到秦始皇陵實習,很隨意的一鏟中卻似乎有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在這一鏟的泥土中,隱約有一些紅燒土與木炭灰的痕跡。紅燒土與木炭灰是考古工作的指南針,它們是高規格陪葬坑的標誌,這裏地下是另一處兵馬俑坑嗎?
經過漫長的勘探工作,考古人員精心地挖開了一個153平方米的小坑,令他們大為不解的是,這個坑內並沒有兵馬俑,而是擺滿了數以萬計的石質盔甲,這是什麼樣的墓藏坑?坑內為什麼隻有石甲而沒有人呢?
從坍塌的坑邊看,這些石甲衣與兵馬俑的排列方式一樣,都是每四件一排,樣式也與兵馬俑相同。這是十分有趣的發現,難道說,這些甲衣是為埋在不遠處的秦俑做的麼?但是,秦俑是死物,它們怎麼能自己穿上甲衣呢?
這個考古發現迅速傳遍了全中國,於是,人們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秦始皇的身上。
始皇帝要萬年長生,在首都成陽,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但是秦始皇卻要為自己注定的死亡去做其他準備了。如果不能求得今世長生,那就隻有經營來世輪回。
《史記》中記載的巨大陵墓就是秦始皇經營來世的最好證明,可是,人們已知的發現會不會隻是陵墓的一部分呢?石甲衣又有什麼用途呢?
首先,考古人員希望找到甲衣的製作方法。
現代的切割手段最小可以將石片切至0.5公分厚,可是,甲衣上的石片大多隻有0.3公分的厚度。古人不可能對石甲進行大批量的機械加工,要想做出石甲,隻能一片片地用手工磨製。
解決了甲片的製作,考古人員還有一關,古人是如何在甲片上打孔的呢?這種石灰石材質極脆,在打孔中十分容易碎裂。隻有不斷的澆水,才能保證順利工作。三名考古人員整整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一件600片甲衣的製作。於是,人們計算,如果這10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內全部為石鎧甲,那麼至少需要3600人幹上整整一年。
石甲完全由手工磨製而成,一位工匠做這樣一件甲衣,大概要用上近一個月的時間,可是,秦始皇為什麼要耗費如此大的人力與物力去製造沒有實戰用途的甲衣呢?結論隻有一個,這些石甲衣與兵馬俑一樣,隻是秦始皇陵墓的冥器。
有專家推斷,兵馬俑是始皇帝的地下軍團,而石甲坑正是這個軍團的武備庫。用8000陶兵陶馬做護衛,以上萬件石甲衣為武備,自人類抒寫文明史以來,再沒有那一位帝王能有如此大的手筆,在地下埋藏這樣一支絕無僅有的陪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