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創立宋朝至祥興二年(1279)宋朝滅亡,大宋王朝共維係了319年的時間。這在封建社會諸朝代中算是比較長的了。綜觀整個宋朝(包括北宋、南宋),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完全實施《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的曆史階段,無論是聯金滅遼還是聯蒙滅金,概莫能外,而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宋朝初建前後的謀略了。
@@圖大業結交朋黨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927-976)出身於軍官世家。父親趙弘殷為後唐的禁軍留典。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出生時,家中並不富裕。19歲時,他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離家出外闖蕩。他先是去投奔父親從前的幾位好友。但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些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裏得到關懷和幫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後漢乾祐三年(950),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靠後漢樞密使郭威,在他手下做了一名士兵。第二年,郭威發動兵變,滅了後漢,建立起後周王朝。趙匡胤因戰功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負責宮廷禁衛。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義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為趙匡胤施展才華和抱負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一方麵因為趙匡胤是周世宗稱帝前的親信將領,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周世宗是一個順應曆史趨勢的英明君主,他後來所積極從事的統一中國的事業,為趙匡胤等有才華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隨之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同年二月,北漢對後周發動進攻,趙匡胤隨周世宗前往迎敵。雙方部隊在高平(今山西晉城)相遇,展開激戰。戰鬥開始不久,北漢軍隊憑借精良的裝備和眾多的兵力占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畏敵如虎,毫無鬥誌,見形勢不妙,竟臨陣逃脫。一時間後周軍隊陣腳大亂,情形十分危急。此時,趙匡胤冷靜地建議周世宗將身邊的禁軍分為兩部,一部由張永德指揮,搶占製高點,居高臨下以密集的箭矢壓住敵人的進攻;另一支由趙匡胤率領,從左翼直撲敵陣。北漢軍隊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軍隊終於轉敗為勝。趙匡胤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戰後,他不但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候,成為後周禁軍的高級將領,石守信而且還被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趙匡胤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將羅彥環、郭廷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諸軍任基層將領,同時又主動與其他中高級將領交結,同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結拜為“義社”十兄弟,形成了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勢力圈子。
從顯德三年(956)到顯德五年(958),周世宗先後對南唐發起過三次進攻,逼迫南唐將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讓給後周。其後,趙匡胤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身居顯位的趙匡胤,漸漸有了更高的“欲求”。自南唐戰役以後,趙匡胤處事待物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隻注重在軍隊中交結武將,現在對文人也比較重視了。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都先後被他羅致麾下,成為他的心腹幕僚。
顯德五年(958),周世宗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顯德六年,世宗病故。幼主柴宗訓繼位,是為恭帝。在周世宗去世後的半年裏,禁軍高級將領的安排,發生了對趙匡胤絕對有利的變動。無論是殿前司係統,還是侍衛司係統,首腦人物幾乎全是趙匡胤的親信。就這樣,文有幹臣,武有悍將,外握兵符,內擁禁軍,已經沒有什麼勢力可以阻止趙匡胤率意行事了。
@@謀兵變謊報軍情
顯德六年,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其時,趙匡胤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此前不久,趙匡胤最懼怕的後周宰相王樸已經去世。因而,趙匡胤榮登大寶的道路已沒有任何障礙,隻是時機問題了。
遼武士複原圖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之時,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在征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小皇帝命趙匡胤率禁軍迎敵。聯兵進犯的消息是否準確,即當時是否真的有聯軍進犯呢?後周顯德七年農曆正月初一遼與北漢聯合進攻後周的史實,對遼與北漢來說應是件大事,理應在《遼史》上有所記載,但《遼史》上卻隻字未提。至於《宋史》記載也隻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後,遼與北漢軍隊一同逃遁”。又有人說,遼與北漢的撤兵是因為他們聽說中原有“黃武聖主”登極,不敢貿然觸犯天國。這些記載很顯然是趙匡胤做皇上後一些禦用文人為趙匡胤編造的。遼與北漢“入侵”的消息來自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此二處都是趙匡胤跟隨柴榮北征遼時攻克的地方。後來周世宗患病,決定返回京城,由趙匡胤護衛。而後後周兵士又攻克二關即益津關和瓦橋關。瓦橋關後改為雄州,由韓令坤鎮守。益津關改為霸州,由陳思讓鎮守。韓令坤與趙匡胤是親密朋友,鎮、定二州與雄、霸二州相距很近,因而很可能是韓令坤受趙匡胤的指使而製造了遼與北漢入侵的謠言。實際上,很可能根本沒有鎮、定二州的警報,此事完全是趙匡胤為了實現奪權所用的一個謀略。因為在當時,對朝中乃至全國百姓,最有威懾力的莫過於外族入侵了。而且趙匡胤又可以借此機會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在朝廷上顯示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更有助於他實施自己的計劃。再者,當時後周王朝在京城開封有著深厚的基礎,若想動搖其統治,利用北伐遼的名義是最好不過了。借用北伐,一方麵可以集結自己的兵力,另一方麵,又可以在京城之外選擇一個自己認為理想的地方,擺脫朝廷的約束,從容地實現自己被擁立的願望。一旦擁立不成,也還有個很大的回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