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恪守原則,原則是一個人做事的基準線,也是做人做事的底線。講原則的人不僅講誠信、有分寸、好心態,還能夠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重,能夠很容易把事做好。因此,要想把事辦到位、辦成事,就要把握原則、守住底線。
1.恪守誠信底線,處世和成事的根本
一個人的信譽越高,打開成功局麵的可能性就越大,順利完美的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當一個人的社會信譽積累得越多,他也就越容易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並且毫無後顧之憂。對於我們來說,信譽實際上就是我們辦事的本錢,更是一個人處事的良好形象代表。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上,做人做事講信譽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位年輕的小夥子,開始的時候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上班。有一次,他帶一位買主去看房子,小夥子知道雖然這處房子各方麵都不錯,但是屋頂卻有點漏,需要翻修一下。當這位買主看完房之後,覺得很滿意,但表示他們資金有限,如果沒有其他額外的花費,他們就決定購買。但這個小夥子很坦白的告訴他,這座房子需要2萬塊錢重修屋頂。雖然他知道,如果說出真相,極有可能毀掉這筆生意。
果然,那位買主一聽要花這麼多錢修屋頂,就怎麼樣也不肯買了。一周後,小夥子聽說他們在別的地方買到了合適的房子。
公司老總對小夥子的做法很不滿意,認為在買主沒有詢問屋頂問題的情況下,主動將問題告訴買主是愚蠢的。於是就把小夥子給解雇了。
我們可以想一下,假如小夥子是個不講信譽的人,他可能會這樣想:我真是愚不可及,我何苦為別人操心呢?白白丟掉了代理費,真不該把真相告訴買主,我下次再不會這樣做了。
可是,這個小夥子希望自己做個有信譽的人。他接受的教育便是人活著必須講誠信,他的父親總對他說:“你說的話一定要算數,如果你想在生意上站穩腳跟,就必須把信譽放在第一位,就必須對人恪守誠信。”所以小夥子總是把信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賺錢放在第一位。雖然丟掉了工作,他卻並沒有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
後來小夥借了筆錢,自己開了間小房地產交易所。雖然開始他因為說實話,丟掉不少業務,可幾年之後,他漸漸贏得了人們的信任,美名遠揚,事業飛速發展,生意越做越大。
小勝靠謀,大勝靠德。誠實才是最大的聰明。記得有位商界巨子說過:“現在就是我全部的財產都不複存在了,我用不了幾年會重新擁有,當然,這不僅僅是說我有了創業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我建立起了我的誠信度和美譽度。”所以,我們的信譽度就是無形資產,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果我們能盡早建立,它會使我們終生受益無窮。
“真誠到永遠。”這句話是讓我們“活到老,誠實到老”。我們不能覺得誠信是幾天、幾年就可建立起來的,它是需要終生來維護的;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的信譽已經建立起來了,就掉以輕心,要知道有時候一件小事足以把我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信譽毀於一旦。要知道,能讓我們比較安全的信條是:誠信的建立永不會完成,我們的誠信尚在建立之中。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信譽是一個人的品牌,無形的資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信”成了與危機相連的詞彙。人才的信任危機,商業的信譽危機,嚴重破壞了社會結構,造成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防備與猜疑,造成了嚴重的交易資本損耗。
在個人生活或事業上,我們可能由於說老實話而失去某些東西。但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如果沒有建立起信譽,沒有樹立起正直誠實的聲譽,那我們就不是失去某些東西了,我們失去的是全部或者是什麼都得不到。
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女學生,畢業時成績優異,便決定留在德國發展。憑著自己的優異成績,她開始到一些大公司求職,但是,總是遭到拒絕。她因此很是傷心、惱火。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她隻好收起高材生的架子,選了一些小公司去求職,心想,這次無論如何也不會再被“有眼無珠”的“德國佬”趕出門了。然而,這位女高材生卻再一次的被掃地出門。
無奈,她不得不再求其次,選擇那些隻有幾個人的小公司去應聘,但結果還是一樣。
她終於忍無可忍,大聲叫道:“你們這是種族歧視!我要控告你們……”對方沒有讓她把話說完,而是低聲告訴她:“女士,請不要大聲說話,我們去另外的房間談談好嗎?”
走到另一個房間,對方請憤怒的留學生坐下,給她送上一杯水,然後從檔案袋裏抽出一張紙,放在她麵前。留學生拿起看了看,是一份記錄,記錄她乘坐公共汽車曾逃票三次。她很驚訝:原來就是因為這麼點小事而使她屢被拒之門外。
憤怒的女留學生決定不找工作了,她想到銀行去貸款,自己創業。結果卻再次被拒絕。原因相同,還是逃票記錄讓她丟失了貸款的機會。無奈之下,這位留學生隻好回國。
由此可見,一個人一旦缺失了信譽,就失去了辦事的資本。那位留學生可能以為逃票隻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在德國人看來可是一件大事。因為,在德國抽查逃票一般被查住的幾率是萬分之三,而這位高材生居然被抓住三次,這在嚴謹的德國人看來,是永遠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個不講信譽的人,即便他在平時表現得很好,一旦觸及到其個人利益,他可能就會表現出自己的本性。一個沒有信譽度的人,誰與他辦事能放心呢?誰又肯信任他呢?
一個視信譽為生命的人會不折不扣地履行他的諾言,會一絲不苟地完成自己承諾的事情。隻有講信譽並且視信譽為生命的人,銀行才可能借錢給你,商人才敢跟你做生意,別人才能與你合作,公司也才願意聘用你,你才能辦成更多的事情。
一個信譽良好的人,信譽就是他的辦事通行證,也是他的社交通行證。有了信譽資本,他才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2.居安思危原則,眼光放長遠
居安思危,就是指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常備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它告訴我們就算是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要隨時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
孟子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一個人在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要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要知道生活的壓力,在懂得珍惜的同時更要懂得付出。明天的太陽一樣會高高升起,但是自己的生活也許已經並不像今天這樣快樂安逸。所以不能鼠目寸光,應該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無論生活、工作還是感情,都應做到居安思危,隻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勉勵自己,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
人生總是充滿了不確定的未知。或許現在形勢還是一片大好,明天就寸步難行。假如不能早作打算,你就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唯有居安思危,你才能夠自如應對,履險峰而如平地。
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國聯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得到了晉國的同意,其餘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鄭國為了表示感謝,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其中有:著名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鍾磬之類的樂器。晉國的國君晉悼公見了這麼多的禮物,非常高興,將八個歌女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說:“你這幾年為我出謀劃策,事情辦得都很順利,我們好比奏樂一樣的和諧合拍,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倆一同來享受吧!”
可是,魏絳謝絕了晉悼公的分贈,並且勸告晉悼公說:“咱們國家的事情之所以辦得順利,首先應歸功於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們齊心協力,我個人有什麼貢獻可言呢?但願您在享受安樂的同時,能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書經》上有句話說得好:‘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現謹以此話規勸主公!”魏絳這番遠見卓識而又語重心長的話,使晉悼公聽了很受感動,高興地接受了魏絳的意見。
這則故事是講的處在安定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產生的危難禍害的情況。人們用居安思危這個詞用來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禍患。與“有備無患”近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這是自然界和曆史發展的辯證法。有一種說法,叫作“青蛙效應”,是指先將青蛙置於常溫水中,而後一點一點注入熱水,青蛙就會在渾然不覺中,舒舒服服地被燙死。這個事例表明生物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下都容易麻痹大意。這也警示人們,居安思危則存,貪圖安逸則亡。自然發展規律如此,人類曆史發展規律同樣如此。
有這麼一個故事發生在森林裏:
一隻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今天天氣這麼好,大家在遊玩休息,你為什麼不加入我們的隊伍呢?”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直到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很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根本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假如我平日裏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就像是讀書“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像是在職場中,總是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卻又總是哀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隻好後悔莫及。
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要豐富許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就無法清楚地麵對未來,無法將眼光放得更長遠。
尤其是在做事的時候,人們常常自詡為三思而後行,卻又總是犯著目光短淺的毛病;常常自詡為“辯證唯物主義者”,卻又犯著行而上學的錯誤;常常在考慮事物的利害時,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誘惑,而沒有顧及它的長遠利益。
有一則這樣的新聞,幾個日本人不遠萬裏的來到中國西北荒漠植樹造林,很多人覺得不可理喻。但當被問及原因的時候,日本人回答說中國的土地沙漠化會影響到日本的氣候。關於這個答案,很多人嗤笑不已。但是他們卻沒想到,日本人的眼光放的是多麼長遠。
生活中,我們要麵臨各種各樣的抉擇,令人開懷的,令人傷心難過的,或者介於二者之間的,但最後的結局關鍵在於當麵對選擇時,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或許,我們也很茫然,也很徘徊,但是我們要盡量讓自己冷靜。人生很多事,一旦決定了,就沒有後退的餘地,也沒有可以從根本上收場的機會。所以無論怎樣,即便是是處於一帆風順的坦途中,也應該為以後著想。
就像《蝸居》裏的海藻,她就是當時不明白之間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是愛情,還是麵包。很多時候,許多東西,我們是不能同時擁有的。或許兩件東西都是那麼的誘人,那麼的秀色可餐。隻有真正的將自己的眼光放得長遠,才能保證自己的生活更有價值一些。
一時的投機取巧隻會取得暫時的眼前利益。眼光放的長遠些,這樣或許暫時得不到暫時的利益,甚至虧本,但從長遠來看是很好的。人活著不能隻顧眼前,總是要學會居安思危才是正事。
3.行事低調原則,切記時刻保持低調
人的一生所需要具備的優良品格非常之多,而行事低調、做人進退自如是其他品格的基礎,倘若一個人不懂得低調示弱,那就很容易鋒芒畢露,成為眾矢之的。而往往,鋒芒太露者的下場都不怎麼好,“槍打出頭鳥”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個成功者最應該具有的品質就是行事低調、不張揚,這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是一個人所必須的品格。倘若沒有這樣一種品格,過於張狂,就如一把鋒利的寶劍,好用而易折斷,無法長久在社會中生存。
不張揚就要自我束縛,將個性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來,而不是固步自封。要真正做到“風臨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境界,才能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走向通往成功的陽光大道。
一次,兒童文學家蓋達爾帶著5歲的小女兒珍妮,給夏令營的小朋友講故事。蓋達爾要為小朋友們講的是小朋友們期待聽的童話故事《一塊石頭》。
大禮堂裏,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蓋達爾講故事,除了蓋達爾的聲音,整個禮堂靜得連針掉在地上都可以聽到。這時,小珍妮卻旁若無人地在禮堂裏走來走去,偶爾還故意使勁跺跺腳,發出惹人煩的聲響,跺完腳後還露出得意的神情,她的舉動仿佛在告訴小朋友:“你們看,我是蓋達爾的女兒!你們一個個都在聽我爸爸講故事,這些故事我每天都能聽到!”
蓋達爾看到女兒的行為,停止了講故事,他突然提高嗓音,嚴肅大聲地說:“那個猖狂的小家夥是誰?請你們把那個不守秩序的小家夥攆出去!她妨礙了大家安靜地聽故事。”
小珍妮一下子愣住了,她沒有想到自己親愛的爸爸竟然這樣說她,她連哭帶喊賴著不走,想讓爸爸心軟,但蓋達爾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工作人員把珍妮拉出會場。
之後,蓋達爾又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故事講完時,孩子們對蓋達爾報以熱烈的掌聲。蓋達爾給孩子們講的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還通過對小珍妮的懲罰,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誰,都不應以優越驕縱,過於張揚。
做人要學會低調,不能張揚。何謂低調,低調是一種人生姿態,是俯下身軀卻胸懷大誌的行動,是謙遜有禮卻心雄萬丈的氣概,是退讓有節卻勇於進取的情懷。低調不是低微,也不是低賤,更不是低人一等,處處退縮。掌握這些原則,也就理解了低調做人的真諦。低調做人正是藏在匣中的寶劍,一旦出鞘必定是光華奪目,寒芒閃閃;低調做人正是雪壓枝頭的梅花,春來之日必定會迎風怒放,霞彩滿天。
威爾遜當選為美國新澤西州州長之後,有一次,出席一個午餐會,主持人在介紹他時,稱他為“未來的美國總統”。這自然是對他的刻意恭維,可是對其他在座的人來說,卻產生了相形見絀之感,眾人的臉上都有些不悅。
威爾遜想扭轉這種一人得意眾人愕然的局麵。他起立致詞,在幾句開場白之後,他說:“我自己感到我在某方麵很像一個故事裏的人物。有一個人在加拿大喝過了頭,結果在乘火車時,原本該坐往北的火車,卻乘了往南的火車。
大夥發現這一情況,急忙給往南開的列車長打電話,請他把名叫約翰遜的人叫下來,送上往北的火車,因為他喝醉了。
很快,他們接到列車長的回電:‘請詳示約翰遜的姓,車上有好幾名醉漢,既不知自己的名字,也不知該到哪去。’”
威爾遜最後說:“自然,我知道自己的名字,可是我卻不能像主持人一樣,知道我的目的地是哪裏。”
聽眾立刻哄然大笑。
威爾遜幽默的謙遜,使眾人消除了對他不服氣的情緒。因為威爾遜懂得,做人越是張揚越是遭人鄙視。
大陸的一個企業代表團,到香港後去拜訪李嘉誠先生,當代表團成員出電梯時,李先生已在電梯口迎候,入座後他給代表團的每個成員發名片,這使得所有的成員都驚愕不已。李嘉誠是華人首富,“地球人都知道”,可他發名片的樣子就像小學生做功課一樣認真。李先生曾說過,做人不能太張揚,你的生存不能影響到別人。正是這種低調做人的姿態,才成就了今天的華人首富。
當然,我們提倡低調做人,並不是讓你低人一等。低調與低人一等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是否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低調的人雖然目前看起來似乎處於低人一等的劣勢,但卻能厚積薄發,強化自信,積累經驗,成就大事。俗話講得好,“要想人前顯貴,必須背後受罪。”縱觀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不是經過艱苦磨煉,經過“低人一等”的磨難,而最後一飛衝天、一鳴驚人的。
同樣,低調做人更不是要我們去忍氣吞聲。有時盡管在同一事件中,人們起初還比較客氣,謙遜地做出一些必要的忍讓,但由於對方實在是過於無禮,而且行為方式和欲望令人發指,實在是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便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忍無可忍”了。此時此刻,便不應再“忍”下去,而可以有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