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群策群力把事辦到位(1 / 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大,不在於他能舉起多重的石頭,而在於他能夠獲得多少人的幫助。單憑自己,力量必定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善於巧借外力,依靠他人的力量為我所用,才能輕鬆處事,群策群力把事情辦好。

1.靠船下篙,借力發力

“靠船下篙,借力發力”講的就是,真正會辦事的人就要學會“靠船下篙”,讓別人能夠順水推舟,達成雙方的目標。所謂“靠船下篙”,就是說要學會借力打力,讓別人的力量成為自己實現目標的主力,使各方麵皆大歡喜。

那怎樣才算完美的靠船下篙呢?唐代婁師德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頒布了一道天下禁屠的法令。有一年,禦史婁師德奉命巡視陝州,吃飯的時候廚人端上了羊肉。婁師德就問:天下禁屠,這羊肉哪裏來的?廚人回道:“豺狼咬死了羊。”婁大人有口福,你大駕光臨,便有狼咬死羊,足見廚師訓練有素,其主人教導有方。你看,禁也沒有破,肉也有得吃,這“水”是夠“順”的了。在這順風順水的情況下,隻須輕輕一推,自然會“輕舟已過萬重山”。也難怪婁師德誇獎“豺大解事”,其實是地方官解事呀。過一會兒廚人又端上魚丸子,婁就又問說,哪兒來的魚?廚人照樣回曰:“豺狼咬死了魚。”師德叱責道:智短漢,為什麼不說是獺咬死的呢?可見婁大人對這肉的來源也心知肚明,隻是不願說破罷了。

唐史書中有很詳細的記載講婁師德是一個生活簡樸、不徇私情的好官。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好酒好肉麵前,也難免順水推舟,足見此法威力之大。此類誑語謊言,本來是糊弄不了人的,誰個心裏不清楚?問題是有些人原本就想吃想收,苦於無台階可下,巴不得有此“順水”,正好權裝迷糊,“推舟”而下,自己得到好處,又保全了對方的麵子,也似乎無可指責。其實,這種順水推舟的做法,不過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一種手法而已,推來推去,廢了紀律,壞了風氣,還會將樂於此道的人推向錯誤的深淵,總有一天是要翻船的。這種靠船下篙的情況是不好的,不可否認的說,絕不是什麼好的現象。然而若是運用到真正的辦事場合的話,說不定會事半功倍。

真正會辦事的人,就一定要學會借力發力,無所疑懼的一直向著目標前進。而猶豫兩可,瞻前顧後,則常常坐失破竹之勢,失去了最大的時機。

《新唐書》裏記載:李世民在討伐敵人時,往往率兵乘勝追擊,不斷鞏固並擴大戰果。李世民與薛仁杲大戰,薛仁杲招架不住,便率殘兵奔逃。李世民則指揮將士馬不停蹄,乘勝追擊,一路高歌。竇軌覺得這樣窮追敵寇,士兵疲勞,要求休息一段時間,他對李世民說:“我們這樣一路追殺,很辛苦疲勞,萬一中敵引誘之計,怎麼辦?況且,我們已經取得勝利。應該就此打住,停止追殺,打掃戰場。”李世民聽後哈哈大笑:“你講的不無道理。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經考慮很久。對我們來說,已經取得了初步勝利。但全麵的勝利,就在眼前。對敵人來說,大勢已去,剩下的也隻是殘兵敗將,沒有多強的戰鬥力。所以,戰鬥的主動權和決勝權仍在我們的手裏,我們應該乘著破竹之勢,一鼓作氣,將敵人一網打盡。要是停下來放走敵人,便是坐失良機,後果對我們是不利的。”於是,繼續前進,追殺逃兵,直至搗毀敵人的老巢。

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乘勝追擊,順水推舟地將戰果擴大,得到了最大的勝利。

借力打力,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借力打力,巧在一個借字,但借力必須有條件,或陳明利害,或許以重利。

一個人的智能和閱曆是有限的,因此,在做事的時候,千萬不要死拚、硬拚,用個人單薄的力量去做一件事。要學會用“借”的手腕,巧借他人之力,行自己之意,從而為自己找到一條更好的道路。在做事的時候記住一句話,會借才能會贏。

借力打力是辦事的一種謀略,是致勝的一種技巧。它能使對方在不經意間為其所用,從而使自己達到成功的目的。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琢磨出美好的玉器。後來人們將這句話的意思引申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指別國的賢才可以用來治理本國,比喻借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話不假。但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還要仔細看好他山之“石”是什麼樣的“石”,同時還要虛心而又不妄自菲薄地估價自己能成為怎樣的玉(這關係到能不能用得上他山的石)。被社會承認,是人、商品、企業組織的正當追求,而借助於名人提高自己的社會知名度,就是被社會所承認的借光方式之一。

一個有聲望的人即使將平淡的一個“字”給了你,也要比一千個普通人長篇大論地給予的讚辭更有威力和信服力。在職場中,善於借名人的名字,或者是名人的一些優點,就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受到上司的重視。人要成事,必須造勢,而造勢之法一定要借用某種力量,這種計謀全在“借”字之上。

不論在何種行業,“馬帶路”向來是傳統。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後進,儲備接棒人才。這些例子在運動界、藝術表演界、政治界更多。

有人說,官場上講究人脈,誰是受誰提拔的,誰和誰相互幫忙,誰跟誰彼此利益相關……若論起每個人的背景來頭,幾乎都有不同能量的靠山撐腰。少了這些貴人,任你本事再大,也很難在複雜的社會裏出人頭地。

貴人,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名門望族、皇親國戚、權重勢強的貴胄之家,那些在層級組織中職位比較高能助你晉升的人,是你經常接觸到的貴人。

有了貴人相助,一個人的事業將大放異彩。有一份調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級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過栽培;至於做到總經理的,有80%遇過貴人;自當創業老板的,竟然100%都曾被不同等級、不同領域、不同身份的貴人提攜與扶助。

單從借力的角度,為自己尋求一些貴人作為背景,從而使自己盡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這是值得很多人借鑒的。貴人的引薦和提拔往往是人生、事業發展的極好機遇,能夠給自己贏得機會和廣闊的舞台,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從而為自己進一步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

清政府的官場中曆來靠後台,走後門,求人寫推薦信。左宗棠有個知己好友的兒子,名叫黃蘭階,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候到實缺。他見別人都有大官寫推薦信,想到父親生前與左宗棠關係要好,就跑到北京來找左宗棠。左宗棠見了故人之子,非常客氣,但當黃蘭階一提出想讓他寫推薦信給福建總督時,登時就變了臉,他說:“一個人隻要有本事,自會有人用他。”一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

黃蘭階沒有如願,又氣又恨,離開左相府,就閑踱到琉璃廠看書畫散心。當他見到一個小店老板學寫左宗棠字體十分逼真時,心中一動,想出一條妙計。於是他讓店主寫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搖回福州。

這天是參見總督的日子,黃蘭階手搖紙扇,徑直走到總督麵前,總督見了很奇怪,問:“外麵很熱嗎?都中秋了,老兄還拿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不瞞大帥說,外邊天氣並不太熱,隻是我這柄扇是我此次進京,左宗棠大人親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總督聽了大吃一驚,心想:我以為這姓黃的沒有什麼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任命他實缺,沒想到他卻有這麼個大後台。左宗棠跟皇上天天見麵,他若恨我,隻需在皇上麵前說個一句半旬,我可就吃不住了。總督要過黃蘭階扇子仔細察看,確係左宗棠筆跡。他將扇子還與黃蘭階,悶悶不樂地回到後堂,找到師爺商議此事,第二天就給黃蘭階掛牌任了知縣。

黃蘭階不幾年就升到四品道台。總督一次進京,見了左宗棠,討好地說:“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如今在敝省當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找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

黃蘭階能夠官拜道台,是他巧妙地把左宗棠這個“大貴人’當作自己的背景,這實在是棋高一著的鬼點子。

黃蘭階正是看準了清政府官場的特點而想出了求官的對策。真可謂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順利達成自己的目的。生活中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太過清高,對於托別人的關係辦事很不齒。其實尋找、依靠貴人並非是走歪門邪道,而是要以自己的努力去贏取他人、尤其是關鍵人物對自己的支持。

當自己遇到難以處理的事情時,可以借助他人的手去做,無需自己親自動手,便可坐得其利,使他人不知不覺為我所用,這便是“借力發力”之計的真諦。

3.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常言到:“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會略顯薄弱,沒有辦法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人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倘若要一個人獨自走完這漫長的人生之路,是相當危險和孤獨的。因為這樣,才有了朋友,才有了相互幫助。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也就是說,自己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人隻有大方而無私的去幫助別人、關懷別人,才能交到值得交的朋友,別人也才會幫助你。因此,假如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首要的就是要去幫助別人。

我們應該時時伸出熱情的手,時時幫助和關懷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不僅能助人一臂之力,而且能給對方帶來力量和信心,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戰勝困難。特別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處於逆境之中時,如果我們能熱情相助,那將猶如雪中送炭,別人也定會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激。“危難中見真情”,很多人在受到別人真誠的幫助後,總能以更真誠的感激報答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