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曆史,適逢社會轉型文化激變,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的批判,古典詩詞屢遭厄運,但其間也有可書可點的詩人、詩詞作品和事件。尤其是利用傳統詩詞反映現代生活,傳統詩詞在形式體裁如新聲新韻等方麵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後期,憑借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華詩詞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中華詩詞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作為需要繼承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麵我們簡單地勾勒現當代詩詞的發展曆史,並選擇部分優秀作品供大家學習借鑒。
一、現當代詩詞發展簡介
現當代詩詞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和末期,我國正麵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是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中華詩詞也麵臨著新舊轉折,為現代詩詞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參考毛大鳳先生的研究成果,將現當代詩詞發展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艱難發展期:從時間上來劃分大致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的四十年。這個階段傳統詩詞雖幾遭挫折,但仍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和發展。創作主體主要有:大學校園的教授和學者,現代著名作家和詩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監獄中的共產黨人,延安“懷安詩社”成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社會活動家等。
孕育生機期:從時間上來劃分大致是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年。一是出現了第二次監獄詩(“牛棚”詩)。“文革”期間,橫遭迫害而進監獄的革命幹部和詩人憂國憂民,發憤為詩,或沉痛婉轉、悲涼激越;或嬉笑怒罵,辛辣過人。二是丙辰清明天安門詩歌運動。時屆周總理剛逝世,人們滿懷悲憤目睹國運之艱難,心恨四害之猖獗,發憤為詩。天安門詩詞文字粗獷,聲律不很講究,有的辭簡意遠,氣壓河山;有的哀怨動人,催人淚下。其中不少是絕代詞章,不朽之作。
振興繁榮期:大致時間為20世紀90年代一直到至今。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中華詩詞逐漸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嶄新景觀。這既是時代進步的標誌,也是詩詞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路線上的撥亂反正,文藝創作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麵,文藝形式多樣化成為不可遏止的曆史潮流,於是,傳統詩詞開始擺脫了嚴重的困境,有了複蘇的機會。1987年中華詩詞學會宣告成立,這是中華詩詞振興的重要標誌。對當代詩詞的發展形勢,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有這樣的總結:“各地詩詞社團紛紛建立;詩詞創作空前興旺;詩詞出版漸趨火爆;詩詞活動諸如各類詩詞大賽、學術研討會、詩詞年會、創作筆會等比較頻繁;中華詩詞學會目前的單位會員已近200,個人會員超過8000;詩詞人口即作者、論者、編者、讀者、愛好者等,保守估計也有百萬大軍……這表明,中華詩詞已彙入當代先進文化的洪流,在國家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見《中華詩詞》2001年第二期)尤其是中華詩詞學會在1999年提出讓詩詞走進課堂以來,詩詞創作課程已在不少大學中文係開始開設,詩詞創作培訓班和函授班連續舉辦,中小學教材古典詩詞分量不斷增大,校園詩教活動不斷深入。總之,新時期的十幾年是中華詩詞異軍突起的興旺時期。
二、現當代詩詞選賞
現當代傳統詩詞創作隊伍龐大,作品數量繁多,質量良莠不齊。此處所選隻能酌取有代表性的作家優秀作品,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兼顧體裁、題材、風格的多樣化。作品後附簡要點評,供學習欣賞。
悼亡
何香凝輾轉蘭床獨抱衾,起來重讀柏舟吟。
月明霜冷人何處?影薄燈殘夜自深。
入夢相逢知不易,返魂無術恨難禁。
哀思惟奮酬君願,報國何時盡此心。
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曆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著有《何香凝詩畫集》。此悼亡詩以妻悼夫,別開生麵,頗有新意。“蘭床”猶言繡榻。“柏舟”,《詩經》篇名,抒年輕女子對心愛之人堅貞不移的感情,後稱婦喪夫為“柏舟之痛”。全詩感情真摯,寓思念之情於冷俊、淒清的意境之中,與東坡悼亡之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以報國雄心收尾,非舊式婦女所能想象,是用舊題寫新意的典型之作。
中秋夜登城樓
於右任夜靜雲開月已斜,城樓倚杖聽殘笳。
關河曆亂無歸路,兒女團圓有幾家?
濁酒因風酬故鬼,戰場如雪放蕎花。
可憐垂老逢佳節,淚灑戎衣惜鬢華。
於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曾長期任國民黨政府監察院院長,著有《於右任詩詞集》。1921年靖國軍諸將發生內訌,時任總司令的作者隻好退居所建民治小學校園中。中秋之夜登上校園中的危樓,感時亂、惜壯誌未酬,寫下此詩。該詩開頭就展現出一幅靜謐、淒清的景象,主人公倚杖而立,寫景中寓無窮感慨。“殘笳”,斷斷續續的胡笳聲;胡笳,一種類似笛子的北方樂器。頷聯“關河曆亂”既歎自己不知將歸何處,又歎生民塗炭,骨肉分離。頸聯中的“故鬼”指陣亡的將士,以濁酒酬“故鬼”襯托以蕎花如雪的舊戰場,情景淒慘,令人難以釋懷。尾聯以“垂老”對比“佳節”,一種烈士暮年,誌願難酬之情油然而生。“鬢華”,靠近耳邊的頭發花白。全詩蒼涼悲愴,個人身處艱難險境與憂國憂民的情懷渾然一體,具有極其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自嘲
魯迅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著有《魯迅全集》。該詩作於1932年10月,題為《自嘲》,有自我嘲諷的意思。通過自嘲來抒懷述誌,表明自己的愛憎及與反對派鬥爭到底的決心。首句寫自己“運交華蓋”,處境艱難。魯迅《華蓋集·題記》:“這運(指華蓋運),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隻好碰釘子。”破帽遮顏用以隱蔽自己,“漏船”還“載酒”,突顯情勢的危急,“泛中流”卻又充滿英雄本色。後四句抒寫了自己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貴品質。毛澤東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這首詩結構嚴謹,用典貼切,文字風趣而內容嚴肅,具有諷刺幽默的風格。
黃花崗謁廖仲愷先生墓
柳亞子亂草斜陽哭墓門,從知人世有煩冤。
風雲已盡年時氣,涕淚難幹袖底痕。
何止成名嗤阮籍?最憐作賊是王敦。
匹夫橫議誰能諒,地下應招未死魂。
柳亞子(1886-1958),江蘇吳江人,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新中國成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此詩作於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期間。首句點題,廖公受屈而死一年有餘,時局發生驟變,故有“風雲已盡年時氣”之慟。頸聯以古諷今,用流水對出之,愈見哀憤難止。尾聯呼應全篇,別有風味。“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生活於魏代晉之際,為環境所迫,寄情山水,不評論時事,不臧否人物以求自保。“王敦”,晉元帝、明帝時重臣,擁兵自重,屢次謀反,最後落得懸屍於市的下場。此聯讚廖公不屑於如阮籍明哲保身,斥割據的軍閥如王敦之輩,無異於國之蟊賊。
訪徐悲鴻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