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經濟高度繁榮和民族政權並立—— 遼宋夏金元(2)(1 / 3)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其養子李從珂逐殺明宗親子閔帝李從厚,當上了後唐最後一個皇帝。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又都以勇力善鬥聞名軍中。二人爭勇鬥狠,素來不合。這次李從珂作為新君即位,明宗又未安葬,石敬瑭不得已入朝京師。喪事處理完畢,李從珂不願放他回河東,石敬瑭自己也不敢言歸,以免引起猜疑。

回到河東後,石敬瑭開始積蓄力量。他在李從珂身邊廣置耳目,伺察動靜。他的兩個兒子在朝內當內使,曹太後又是他的嶽母,朝廷的一舉一動,他都能事前知曉。表麵上,他屢稱身體虛弱,不堪為帥;暗地裏加緊搜刮百姓,屯糧積草,招兵買馬。又把自己在洛陽及各地的財產都運到太原,做好了叛亂前的一切準備。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公開舉起叛亂的旗幟。李從珂馬上派張敬達統率大軍,將太原城團團包圍,晝夜攻打。

石敬瑭本想以筆墨挑動,使後唐分裂,然後會齊遼朝援兵再興師南下攻取洛陽,沒想到被後唐大軍堵在了老巢太原。危急中,趕忙讓桑維翰奉表向契丹求救。在奉表中,他不僅向契丹稱臣,以父禮事遼主耶律德光(即當“兒皇帝”),還許諾割讓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各州作為酬謝。劉知遠反對說:“稱臣足以,何必稱父;多送金帛足以,何必割地。”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石敬瑭連祖宗和國土都不要了。

遼王耶律德光,接到石敬瑭的求救表,於當年九月,親率五萬騎兵,號30萬,長驅直入太原,與石敬瑭內外夾攻,打敗唐軍,張敬達敗退到太原南麵的晉安寨。傍晚,石敬瑭出太原北門歡迎耶律德光,像對待親爹一樣畢恭畢敬,口稱:“兒臣叩見父皇”。當時,耶律德光年僅34歲,而石敬瑭已經44 歲了。

十一月,耶律德光對石敬瑭說:“我看你器貌識量,可當中原之主!我想立你為天子。”石敬瑭感激涕零地謙讓了幾次,也就接受了。當天,耶律德光作冊書,命石敬瑭為大晉皇帝,並脫下自己的袍服衣冠,親自穿在石敬瑭身上。石敬瑭身著契丹裝,登上中原皇帝的寶座,做了契丹國的兒皇帝。為了報答耶律德光的君父大恩,石敬瑭把中原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奉獻給契丹,每年獻帛30萬匹。

從此,幽雲十六州歸契丹所有。幽州一帶的燕山山脈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現有的長城就座落在上麵。向南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了。自從丟失幽雲十六州,中原的北大門敞開,在整個兩宋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騎兵動不動就長驅直入,一直威脅著中原的安全。石敬瑭給中原人民留下了無窮的後患。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統一了北漢,乘勝攻遼,進軍非常順利,接連攻下易州、涿州,直打到幽州。宋太宗見旗開得勝,親自督戰。

當時遼國耶律賢在位,皇後蕭綽協助處理國政,得知宋軍攻幽州,火速派軍增援。宋太宗也命大軍拔營前往迎敵,兩軍相遇於高梁河。宋軍快到高梁河時,見數萬遼兵渡河而來。宋太宗不知是計,命宋軍猛攻,遼兵漸漸支持不住,邊戰邊退。忽然一聲呐喊,遼軍從左右兩路分頭殺來。宋軍哪經得起這兩路夾擊,被殺得人仰馬翻,陣勢大亂。混戰中,耶律休哥飛馬直取宋太宗,多虧輔超、呼延讚趕到,殺退耶律休哥,保護著太宗撤退。慌亂中,太宗的戰馬陷入泥潭裏,追兵眼見就到,危難之際,楊業押運糧草趕到,將太宗救起,與其子楊延朗殺退遼兵,保護太宗返回。

楊業又名楊繼業,太原人。能騎善射,武藝高強,初為北漢將領,以驍勇聞名,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無敵,號稱“楊無敵”。太宗滅亡北漢時,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楊業仍據城苦戰,直到接到劉繼元的命令,才停止抵抗。楊業歸宋後,宋太宗大喜,以其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第二年三月,楊業帶幾千人馬在雁門關大破遼兵十萬。從此,楊業威震遼國,遼軍望見楊業旌旗,皆不戰而退。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遼景宗駕崩,11歲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後(蕭綽)攝政。

高梁河之戰失敗後,宋軍元氣大傷,沒有再舉北伐。到雍熙三年(986年),知雄州賀令圖上書請求太宗,趁契丹主年幼,母後臨朝,統治不穩之機,再度出兵收複幽雲。宋太宗決定第二次出兵攻遼。

這次行動,宋軍共出動30萬大軍,分三路攻遼。東路以大將曹彬為統帥,中路以田重進為統帥,西路以潘美為統帥,楊業為副。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接連小勝。但因東路曹彬貪利轉進,糧草不濟而逐漸落後,中路田重進隨後也被打敗,宋軍敗局已定,於是宋太宗命各路宋軍撤退。但潘美率領的西路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掩護此前他們出關奪取的應、寰、朔四州的百姓撤退。

但當潘美、楊業撤回代州時,應、寰二州已失。雲州遠在遼軍以北,朔州在寰州以西,鄰近敵人,這個任務很難完成。建議派兵佯攻應州,吸引住遼軍主力,並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但監軍王詵(shēn)卻執意讓楊業進攻。臨行,楊業知道此戰萬死一生,指著陳家峪(在今山西朔縣南),流淚對潘美說:“請諸位在此安排步兵強弩,分為兩翼,待我轉戰至此,命步兵夾擊救應。否則,這支人馬必將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