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起義後創建的湖北軍政府,彰顯共和政權的雛型,引發了全國各省響應。
這次起義剛過20天,1911年11月1日,平息不了起義軍武裝力量的清廷,十分無奈地宣布解散皇族內閣,哭喪著臉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1月13日,袁世凱帶著他的姨太太和兒女們,浩浩蕩蕩地來到久違了三年的北京城,以其往日辦事的果斷迅速,僅過了三天,到11月16日,就組成了新的內閣。
成員有: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
除去這些,還又任命了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梁啟超、熙彥、梁如浩、榮勳為各部副臣。
軍隊似乎還是原來的那些軍隊,特別是諸如袁世凱的得力幹將馮國璋等,原本在蔭昌的指揮下似乎不那麼能打,到1911年11月1日這天,上諭電文到達前線:“袁世凱現授內閣總理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陸海各軍及長江水師仍歸袁世凱節製調遣。”
同日,奕劻、那桐、徐世昌等總協大臣,以及載澤、載洵、傅倫、善耆等親貴大臣,全部上奏辭職。
當控製朝政與指揮軍隊的權力再次又回到了袁世凱手上之後,北洋軍閥突然變得很能打了。
好在此時的袁世凱,對於黨人的舉義、對於大清王朝,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經過冷靜考慮後,袁世凱對謀臣楊度、王錫彤說:“總結以往的經驗,這一次,我不能虐視革命黨,不能完全按照清廷的‘懵然主剿’的策略去做。”
“總理大臣想怎麼做呢?”
“剿撫兼施。”
麵對謀臣們的困惑,袁世凱做了必要的解釋:“我認為,國家要富強,還是必然要改良才行。所以,革命黨提出的一些主張,是對的,必須去做一做。隻是,大清王朝幾百年了,不容易,不能說消滅就消滅了,我們得讓大清王朝也保存下來,但大權得由我們來掌控。”
這能做得到嗎!大家都很擔心。袁世凱自信地笑了:“隻要把兩方麵的力量都利用的恰到好處,還又能爭取到外人的幫助,就能做成這件事。”
接著,袁世凱又為自己的做法辯解道:“其實,我並不想掌控大權,來操這份心事。主要是現在的皇帝太無能力,而我們國家在政治上又必須進行改良。我袁某人不掌控軍國大權,這事辦不到。辦不到,國家就總是落後,革命黨就總是要造反,天下就隻能繼續亂下去。這無論是對大清王朝、對革命黨、對所有國人,都沒有好處。”
袁世凱的主張,很快贏得了謀臣們的一致讚同。可當大家都同意對革命軍去“撫”的時候,袁世凱卻又搖起頭來。
他認為,此時革命軍士氣旺盛,如提出議和,缺少籌碼,定會吃閉門羹。這樣一來,以後的事情就更加難辦。為今之計,惟有打幾個漂亮仗,最好是把漢陽攻下來,殺殺革命軍的銳氣,就一定可以逼黎元洪坐到談判桌前來。
同時,狠狠地敲打敲打革命軍,自己對清王朝和北洋軍中的主戰派們也才有個冠冕堂皇的交待。袁世凱把這一切都想好,下令馮國璋對漢陽發起進攻。
革命軍開始吃敗仗,然後是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很快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原本勢如破竹的局麵倒了過來,革命軍眼看就要抵擋不住。
可就在這時候,袁世凱卻命令大獲全勝的馮國璋陳兵江北,做出準備乘勝渡江、再取武昌的架式,同時命令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講和。
作為袁世凱的舊部,又是黎元洪同鄉和朋友的劉承恩,在此之前已經給黎元洪寫過兩封信,希望和平了結紛爭,早早息兵了事。或許因為黎元洪那時還以為革命軍能一舉打垮朝廷軍隊,也就一直沒有給劉承恩回信。這時情況雖然有了變化,但黎元洪一時轉不過彎來,還是沒有回信。
袁世凱知道情況以後,笑了笑便親自寫了封信給黎元洪,表達自己的心意。
這時候,無論是黎元洪還是武昌起義元勳中的主戰派,心裏都已經非常清楚,革命軍怎麼也打不不贏袁世凱的北洋軍,如果硬著頭皮再打下去,隻會丟掉武昌,丟掉獨立各省盟主的地位。
於是,在與袁世凱和談這一個問題上,革命黨內部逐漸趨向統一。大家一致決定由黎元洪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與袁世凱聯絡,接受袁世凱提出的停戰條款。
1911年11月30日,袁世凱再一次派他的密使劉承恩、蔡廷幹跨過長江,與黎元洪談判。就在這一天,全國各起義省市的代表,紛紛由上海來到武漢。
當時的武昌,正處於袁世凱軍隊的圍困之中,與會代表隻能把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作為會場,來召開第一次會議,結果一致同意與袁世凱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