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當上總統,很快發現做一個旁觀的反對帝製者,比做一個共和的法治執行者容易得多。
他一上台,南方的護國軍就強烈要求大總統嚴懲複辟帝製的“罪魁禍首”,也就是袁世凱帳下的“十三太保”。
這時候袁世凱雖然死去,但這些太保中有幾個還是頗有人脈的。其中之一是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再一個是曾任湖廣總督、駐京總司令官、拱衛軍總司令、江西宣撫使等要職的段芝貴,還有就是李鴻章的侄子李經曦,對於這幾個人,無論是從政治還是從人情的角度,都殺不得。
黎元洪沒有辦法,隻好采取“首惡不辦,協從嚴辦”的手段,下令懲治楊度、孫毓筠、梁士詒等八人了事。這就是史學家費正清所說的:“在共和憲法規定的不熟悉的社會中,領袖們越來越多地依賴他們的派係來繼續開展政治活動。”
當時的政治環境如此,黎元洪這個大總統隻能麵對的現實。北京政府雖然已是共和政體,立法、行政和司法也由法律予以區分,但實質上都還隻能是各種關係網絡構成的派係政治。這其中最有力的派係,就是總理段祺瑞的皖係勢力。
從當上大總統的第一天起,黎元洪就感受到了這些各式政治勢力的牽製,他這個國家“元首”,差不多隻是個“橡皮圖章”。
早在民國初年時,宋教仁曾致力於“責任內閣製”,他雖然為此喪命,而他所希望的內閣卻始終未能實現。直到這時候,在段祺瑞的組閣中實現了。
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寫了一張通知,說現在是責任內閣製,所有總統的信件、包括私信,皆要送到國務院開拆。
這樣一來,黎元洪連起碼的隱私都沒了,至於意見被否決,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他曾提名唐紹儀做外交總長,就在唐紹儀上任途中,遭到了北洋係聯名通電反對,一下給唐紹儀安了12大罪。唐紹儀無奈,隻好通電總統總理辭職。
黎元洪的總統府在與段祺瑞的國務院矛盾越來越大,衝突起來,每每以黎元洪讓步了結。而接下來的對德參戰之議,卻使得黎元洪得以一舉趕走段祺瑞。
段祺瑞與日本人早就達成默契,為了通過對德宣戰的議案,段祺瑞組織軍隊和“各界人士”包圍國會,並脅迫、毆打議員,企圖強行通過。國會忍無可忍,一致上書呈請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簽署了罷免令,段祺瑞隻好離開北京,避居天津。
段祺瑞雖然沒了總理職務,但督軍團仍然掌控在他手裏。所謂“督軍團”,即各省督軍的聯合陣線,他們對黎元洪軍民分治的主張十分不滿,在段祺瑞退居天津後,便紛紛宣布“獨立”,向黎元洪施加壓力。黎元洪據理力爭,說:“你們作為軍人,職在國防,不要幹涉中央政務。”
看到黎元洪態度強硬,督軍團便有了將黎元洪趕下台的意思。督軍團的盟主是坐鎮江淮的大軍閥張勳,他不僅要趕黎元洪下台,還想複辟帝製。段祺瑞知道張勳的意思,立刻感到這對他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你張勳要複辟,就要先驅逐黎元洪,這對於自己掌權不是千載難逢嗎?
張勳與段祺瑞,各有各的打算,一拍即合,於是開始分頭行動。張勳進京前,派人開出六項條件。解散國會、另立憲法等,對黎元洪來說,無一不是晴天霹靂。為了自保,黎元洪隻好宣布解散國會。
6月14日,張勳進京,立刻把持了軍政大權,然後是脅迫王士珍等50餘人進紫禁城麵聖,擁戴宣統複辟。
黎元洪得到消息,當即表示:“願以身殉民國”。
6月31日淩晨4時,張勳派梁鼎芬、江朝宗、王士珍、李慶璋來總統府逼黎元洪退位。黎元洪厲聲喝斥:“民國是國民公有之物,我受國民之托而任總統,責任重大,退位與否,須遵從國民的意誌,而非個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