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手中有支精悍的軍隊(1 / 3)

一個政治領袖在用人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或者說做得不是很出色,就是他在自掘墳墓。載灃,就是這麼個人。

對於馮國璋,載灃是一直用著的,可又不是格外的重用,也就是說不能像袁世凱那樣對他,既然這樣,卻又要在關鍵時刻讓他統領國家的一支最主要軍隊去作戰,這時就已經種下了後來的苦果。

就在馮國璋對清廷心灰意冷、啞然禁聲時,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漢陽與漢口,很快為義軍占有,緊接著是全國多省的響應。載灃急了,即刻組編三個軍,由蔭昌督率第一軍、馮國璋督率第二軍、載濤督率第三軍。一二軍前往湖北鎮壓義軍,第三軍留守京城。

此刻的馮國璋,手握重兵,成了載灃鎮壓義軍的最大希望,可他的心已與清廷已經有了隔離,受此重任的當天,不去積極備戰動員,而是悄悄地跑到河南彰德——袁世凱的故裏去請示機宜。

不善用人的載灃,此時還在希望著馮國璋馬到成功,就像以前滅太平軍一樣,一舉滅了義軍。他哪裏知道,此刻掌握他大清江山一半命運的馮國璋,根本就不去聽他的。

悠然閑居的袁世凱,見了急急趕來的馮國璋,會心一笑,聽完他對載灃安排打算方麵的介紹,緩緩地吐出六字真言:“慢慢走,等著瞧。”

前方的起義火焰呼呼燃起,革命軍正四處攻城占地,節骨眼上,比救火還緊要萬倍,而袁世凱卻送他這六個字。馮國璋聽了,心領神會,深感袁大人計高一籌,深不可測,於是依計而行。他命令先頭部隊,到了前線莫忙與敵交戰,先把營寨安紮牢實,然後再修築好工事,等待命令;後繼部隊,則不能操之過急,應該邊走邊看,等候前線消息。

兩個“等”字,正好與袁世凱的兩個“慢”字呼應,真可謂是珠聯璧合。這邊,卻急煞了前線的總指揮、曾是馮國璋恩人的蔭昌,他連連下達命令:著馮國璋二軍火速進軍。

馮國璋把軍令捏在手裏,在臨時指揮部裏走了幾個來回,點點頭說:“轉報總指揮,馮國璋墜馬受傷,力不從心。”

正急切等待著馮國璋部進攻消息的蔭昌得到這樣的回報,隻能苦苦一笑,長歎一聲。他現在已經知道這裏麵的蹊蹺,於是給朝廷建議說:“不啟用袁大人,二軍恐難發揮作用,革命黨武裝也就難以剿滅。”

就因為馮國璋的遲滯不進,南方的革命勢力,已如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義風暴,正迅速地波及南方各省。驚惶失措的載灃,正指望前方帶來個讓他高興的好消息,結果卻是蔭昌這樣的建議,一時直驚得目瞪口呆。

可事已至此,有什麼辦法呢?載灃瞪過呆過之後,又犯了個更嚴重的錯誤,對袁世凱寬恕,再次起用他,卻還是那麼無知地僅給袁世凱一個湖廣總督的職位。

袁世凱接到載灃的任命,隻是冷冷的一陣笑,搖搖頭對來人說:“去告訴攝政王,袁某足疾未愈,實難效命。”

載灃得到如此回報,又氣又惱,卻又沒有辦法。“這個袁世凱,他究竟是什麼呢?難道是想要我大清朝的天下!”

這話於載灃來說,隻是一句氣話,而於袁世凱來說,心中還真就是這麼想的。

載灃說完氣話,讓奕劻派徐世昌去跟袁世凱談,看他究竟是要達到什麼條件,才肯出山。

1911年10月20日,徐世昌來到袁世凱的故裏彰德。袁世凱知道這一次載灃是真急了,於是也就不客氣,一口氣提出了召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等六項條件。除此之外,還保薦自己的心腹王士珍襄辦軍務,提出讓馮國璋到彰德來與他共商戰事。

袁世凱提出這些條件,送走徐世昌,立馬派人告訴已到前線的馮國璋:“暫作守勢,以觀時局”。

馮國璋便在前線作壁上觀,致使蔭昌的一軍無法作戰,而革命之火,如有大風相助,越燒越烈。載灃再也熬不住,隻有答應袁世凱提出的所有條件。馮國璋得到朝廷的飭令,大搖大擺地來到彰德,給袁世凱詳細彙報了前線的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