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協助袁世凱操練新軍(1 / 3)

民國是中國史上頗值得玩味的年代,世襲了兩千多年的皇帝製剛剛結束,就開始實行民主選舉。民國的八大總統,從表麵看,一個個都是通過議員們投票選舉出來的,但實際上,卻都是靠了槍杆子才爭得總統桂冠的。

正因為如此,民國短短的38年中,能坐上總統之位的八個人,不是手握重兵,就是與手握重兵將軍們有著極深淵源的。徐世昌屬於後者。他之所以能與民國期間手握重兵的將軍有著極深的淵源,主要得益於他24歲時,有幸與袁世凱相遇。

徐世昌1855年出生於天津,曾祖父是道光年間的進士,祖父與父親卻都再無半點功名。徐家的希望,便都寄托在他這個長孫身上。由於父親早逝,家中生活拮據。勤儉堅毅、教子有方的母親,情願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想方設法,把兒子培養成才。

三歲時,徐世昌被送進私塾;13歲,開始學作八股文。慈母不僅督促兒子勤苦學習,還刻意教育兒子交友做人。常對徐世昌說:“居家必先忍讓,報國不避艱險”。對徐世昌要求很嚴。

徐世昌對此曾回憶說:“孩童之時,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兩份,母即予嚴斥:‘今日如此,長大又當如何?’寧可將食物扔掉,亦不令世昌食。稍長,每一交友,母必察其人品如何,果係賢才,則款以美食;否則立予斥絕之。人見其孤苦,勸其依一縣令親戚,徐母曰:‘托人餘蔭,罔知艱苦,無複有刻厲振興之心矣’。族人感歎:‘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有了這麼好的母教,徐世昌從小知事明理、有情有義,凡事能替他人著想、一心想出人頭地。1870年,年僅15歲的徐世昌開始替母親分擔養家重擔,去親戚、鄰居家做家教,兼做一些寫信、記賬之類的雜事。到19歲時,便離家遠行,先後到沈丘、洛陽、安陽、淮寧(今淮陽)等縣去替人做事,爭錢養家。

生活雖然艱辛,卻是愈發勤苦學習。擠出時間,讀詩誦經,拚了命似地,隻渴望能早一天中了秀才、中了舉人、中了進士,以科舉入翰林,頻步官場,做一番大事,光宗耀祖、揚眉吐氣。也算是天生有緣,同徐世昌持一樣想法、而且碰巧又能交上朋友的,此時正還有這麼個人。

這人名叫袁世凱,1859年生,比徐世昌小4歲。1878年,袁世凱的堂叔離世,袁家分家。袁世凱從嗣父袁保慶的名下分到一筆豐厚的家產。有了錢,袁世凱移居陳州,開始詩文酒肉的生活。他生性豪邁,不惜錢財,很快身邊便聚集了一幫文友,於是便開了兩個文社。一下子使他在年青人中,特別是貧寒的學子中,名氣越來越大。

徐世昌這年剛好漂流到淮寧,在教書時聽人提到袁世凱,不由心生仰慕,專程前去拜訪,參加他的文社。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秋日,徐世昌青衣敝履,雖不修邊幅卻神采飛揚。袁世凱一睹他的容貌,便是特別地喜歡。倆人一番交談後,彼此都為對方的見解所傾心,特別是袁世凱,對於徐世昌言語中透出的勃勃雄心和滿腹經綸,更是連聲讚道:“菊人,真妙才也!”

倆人誌同道合,心心相惜,很快拜為異性兄弟。此時的徐世昌,在1875年入闈鄉試,已得了個秀才。袁世凱在1876年參加鄉試,卻名落孫山。倆人相識後的第二年,大考來臨時,徐世昌想去參加順天府的館試,求個舉人;袁世凱想去參加鄉試,求個秀才。

可徐世昌剛賺得些教書錢已托人交給母親,此刻正囊中羞澀,難以啟程。袁世凱知道後,二話沒說,取了百兩紋銀,硬塞在徐世昌懷裏。徐世昌見袁世凱是真心相助,就不推辭。倆人相互勉勵幾句,告別啟程,各自前去參加自己的應試。

結果,倆人都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