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激流勇退離京閑居(1 / 3)

徐世昌得以重掌中樞,渴望實行新政,深感孤掌難鳴,想到了半世的摯友把兄弟袁世凱,認為他是個能替國家辦大事的人,一心想把他拉出來共謀大業。

事實上,早在清廷組織皇族內閣時,徐世昌就對另一協理大臣那桐說:“這個位置我占著不太稱職,隻有慰亭(指袁世凱)才可以勝任。可是我與慰亭的親密關係大家都知道,擔心別人誤以為我隻是為朋友說話,所以不方便來提這件事。真讓我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

那桐聽他這麼一說,便答應道:“這有什麼難的,讓我去說!”

於是,那桐就寫了一份辭折,說:“查有開缺軍機大臣尚書臣袁世凱,智勇深沉,謀猷閎遠……以疾去官,現已積有歲時,當早醫調就愈,可出任要職。為此,特推薦袁世凱出山,替代我協理大臣一職。”

徐世昌雖然擔心自己直接出麵替袁世凱說話會使人生疑,但還是忍不住在自己的辭折中力陳要“破除常格,擢用扶危濟變之才”。他雖不方便明言,卻已有很明確的暗指。

遺憾的是,載灃對袁世凱積怨太深,一直未能采納徐世昌等人的暗指明說。好在,從表麵上來看,袁世凱歸鄉並不是犯了什麼大錯,載灃隻是以袁世凱有“足疾”為由而將他開缺出京師的。這“足疾”,在載灃是個趕走袁世凱的借口,在徐世昌卻成了個幫助袁世凱早日出山的借口。

現在袁世凱的“足疾”已愈,又是個堪當大任的人,在此朝廷急需人才之際,應該出山了!徐世昌見載灃不采納自己的建議,仍不氣妥,就抓緊了“足疾”一事,繼續為袁世凱的出山大聲疾呼、大造輿論。

奈何載灃對袁世凱積恨還是無法除去,任由徐世昌如何保奏,就是不予允準。徐世昌見情況如此,卻還是不死心,一麵重用袁世凱心腹舊人,為袁世凱複出作為鋪墊,一麵繼續努力爭取著。

徐世昌剛離開東三省督撫位置時,曾做了一年的郵傳部尚書,就是在這個職位上,他對袁世凱親信梁士詒等“一仍其用”,竭力保全。後來,徐世昌入了內闊,又推舉袁世凱最信任的北洋官僚唐紹儀接任郵傳部尚書。

徐世昌一直暗地裏緊鑼密鼓地為袁世凱的複出努力,效果並不是很明顯。然而到了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對袁世凱的出山,是個天賜良機。起義軍士氣高昂,隨著起義成功,更是軍心大振。朝廷要鎮壓起義,隻能依靠北洋新軍。可滿人陸軍大臣蔭昌,卻前線指揮失靈,北洋六鎮,由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如今從將到兵,也還是隻聽袁世凱的。麵對這樣的一個事實,清廷上下,這才慌亂起來。

徐世昌把這一切看在眼裏,舉頭蒼天,長聲歎息:“慰亭複出,時機已到!”

徐世昌很快全方位地開展活動,促使袁世凱出山。關於這事,末代皇帝溥儀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袁世凱的‘軍師’徐世昌看出了時機已至,就運動奕劻、那桐幾個軍機一齊向攝政王保舉袁世凱,並以辭職、不上朝要挾,逼得載灃無策,最後乖乖地簽發了諭旨。”

載灃簽發的諭旨是: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路大軍。

袁世凱重操大權,南下鎮壓革命。徐世昌推袁世凱出山,完成了一項曆史性任務,他們再次聯手,還是袁世凱唱主角,徐世昌在背後出謀出力,二人配合,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當時表麵上唯一還掌控著軍權的,還有攝政王兼陸海軍大元帥載濤。怎麼才能排擠掉這唯一的絆腳石呢?袁世凱就此與徐世昌商量。

“讓他率兵上前線,一定會嚇得他打退休報告。”徐世昌想了想很有把握地說。

袁世凱聽了,眼珠一轉,哈哈地大笑起來。

第二天,他便以總理大臣的名義,直接下令讓陸海軍大元帥載濤統兵去攻武昌。命令發出不久,袁世凱便收到了載濤的請辭報告,上麵寫著:身體不適,請辭陸海軍大元帥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