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曆史評說(1 / 1)

作為200多年清廷中職位最高的漢人,徐世昌對清廷有相當的感情;作為一個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樣樣精通的國學大師,徐世昌承襲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優良精神風貌,學識淵博、熱衷新事物、摯誠地愛著國家,堅持和平、崇尚自然,既非一般無聊政客可經,更非那些擁兵自重利欲董心、禍國殃民的舊軍閥可比。

他是一個燈下苦讀,依靠科舉躋身大清王朝的相國。盡管皇恩浩蕩,在結束帝製一事上他還是做了應有的貢獻,出了該出的力氣。作為袁世凱的把兄弟和誌同道合者、軍師,在與袁世凱的互相幫助的過程中,他能有自己的原則,與袁保持相應的距離,進退有度。在袁稱帝時,以沉默相對,表示自己的反對。

當上總統後,他倡行“文治主義”,在那武人專政的亂世中曾被視為“東洋和平的一線光明”,“各國國民的真正親善種子”。在丟掉總統高位後,能多次拒絕日本人的勸誘,不供偽職,有一定的民族氣節。

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工於山水鬆竹,被稱為“文治總統”。

綜觀徐世昌一生,他當然算不上是個革命家,政治品德也不怎麼完美,但仍不失為一個能夠立足現實實現人生理想,重視精神生活,以實踐道德勇氣追求理想人格,有情有義心憂天下而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

隻想討人喜歡的曹錕

他就讀了四年私塾,卻成為了一個肩扛著布匹四處叫賣的小商販。他無奈當兵,也就隻想混口飯吃。亂世之中,卻能出人頭地,從小兵一直做到總統,不能不算一個奇跡。究其成功的根本,還是那憨厚的相貌、市民的俗氣,及平民的精神。正是這些,迎合了當時,加上一些巧合機遇,他做成了本來是根本就不可能做成的事情,達到了一個他這種人壓根就夢想不到的高度。從他身上,讓我們對民國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感到這民國似乎有些可恨、有些可恥、有些俗不可耐,卻也有一種生命發展的追求與一種的民族氣節。人畢竟是複雜的,不會是非紅即黑,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混合色。曹錕以他的經曆證實著現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