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被囚禁了一年半(1 / 3)

1923年10月10日,北京城裏到處張燈結彩,彩牌、彩壇,璀燦奪目、爭奇鬥豔,好一個節日的景象。熱鬧中、湧動的人流間,警察穿梭不停,在一些要道處,更是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戒備格外森嚴。

曹錕在一大群文武官吏地簇擁之下,笑容可掬,歡快地走在鋪了黃土的路上。他由正陽門入中南海懷仁堂,去參加自己的大總統就職典禮。放眼麵前斂息靜氣的達官貴人,遙想早年冷眼嘲笑中的賣布生涯,曹錕心裏一時感慨不已。

“錕乃軍人,於政治上並無經驗,今依國人之重托,出而謀一國之福利,深思熟計,不勝兢惕!所私幸者,國家之成立,以法治為根基……”高台之上,曹錕侃侃而談,發表就職演說。

曹錕之所以要提“以法治為根基”,因為接下來他便公布了一部《中華民國憲法》。

這部憲法,共有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條,與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臨時約法》的原則一致,可稱得上是一部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如果真能執行了,中國的社會,肯定會是另一番樣子。遺憾的是,這樣一部憲法,由於是接受了曹錕賄賂的那些議員先生製訂出來的,竟然也沾上了一個“穢”字,被人稱之為“穢憲”而予以蔑視。

令人費解的是:憲法可以因為製定的人品拙劣而遭人蔑視,純粹靠賄賂得到的總統卻沒有因其醜陋的行為而被推翻。曹錕在民國的大八總統中,真正行使總統權力的時間差不多是最短的,但卻絕不是因為他的行賄。

在那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亂世,一直以來,曹錕都麵臨一個最大對手張作霖的顛覆。早在他籌備賄選時,張作霖就破口大罵:“媽的個巴子,這曹錕就是個小醜,我們東北大佬絕不捧他!”

曹錕當選後,張作霖更是義憤填膺。自從第一次直奉大戰失敗後,張作霖一直埋頭厲兵秣馬、等待時機。這時,他看看自己的部隊,感覺已經是昔非今比、煥然一新,足可以與直係再論高低了。不過為了穩妥起見,張作霖還是尋覓四處,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盟軍和支持。

早在10月7日,中國國民黨就發表宣言,申討曹錕。10月9日,孫中山在廣州大本營主持會議,討論聲討曹錕有關事宜,並致電各國外交團,請他們不要承認曹錕這個總統。同時,孫中山還以大元帥名義下令討伐曹錕,通緝賄選議員,並通電段祺瑞、張作霖和盧永祥,要求大家一致行動。

而曹錕直係的內部,並不因為曹錕就任總統更加團結,卻是又一次更加地分裂了。

曹錕當上大總統,自然要給部下論功行賞。他任命吳佩孚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王承斌為直隸軍務督理兼直魯豫巡閱副使、齊燮元為蘇皖贛巡閱使、蕭耀南為兩湖巡閱使,封馮玉祥、齊燮元、王承斌、王懷慶等六人為上將軍,直係其餘大將,也都各有封賞。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時間,大家其樂融融。然而,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卻一人大權獨攬、專橫霸道,他不但要幹涉直係各將的職權,還對一些他看不慣的將領實施壓製和排擠。為了達到獨攬軍權的目的,吳佩孚提出要統一軍權於中央。

因為這樣一來,吳佩孚就可以借機隨心所欲地“削藩”,剝奪各省軍閥的軍權集中到自己手上。結果,弄得直係內部人心惶惶、怨聲載道。很快,就形成了以馮玉祥、齊燮元、王承斌為首的反吳“三角同盟”。

曹錕出於對吳佩孚的依仗,卻又隻能曲意地偏袒吳佩孚,這就造成了他與眾將領的隔閡與疏遠。曹錕費盡心機、搞歪門邪路當上總統後,反而是暗淡了他的政治生命之光。

麵對這麼多明明暗暗的盟軍和支持者,張作霖在一邊冷冷地觀望著、心中竊喜著,睜大眼睛,等待著最佳的時機到來,隨時準備伺機而動。

沒多久,這個機會終於來了,是由直係江蘇督軍齊燮元給的。

上海是全國稅收最多的一個城市,對一個督軍,自然是頗有誘惑力的。作為江蘇的督軍齊燮元,看著臨省的浙江督軍盧永祥在任上賺得缽滿盤盈,心裏很不是滋味。如今是直係的天下,肥肉卻掉進了皖係浙江督軍盧永祥口裏,這實在不像話。他要把這塊肥肉奪過來。不久,他找到一個借口。

1924年4月,齊燮元以盧永祥收編皖係藏致平、楊化昭兩部違反“浙江和平公約”為由,要求討伐盧永祥,奪取上海。在得到曹錕的允許之後,於9月8日,發起了對浙江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