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生於廣西臨桂。
1908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第三期。
1910年10月,加入同盟會。
1912年,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堂。
1913年秋,畢業後,到南寧將校講習所任準尉見習官、少尉、中尉隊附。
1916年5月,任滇軍第四師第三十四團排長。後轉入桂係陸榮廷部,任護國軍第二軍第五旅排、連、營長,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
1921年,任上尉營長的李宗仁爭取十多個連隊和他一起退到六萬大山的玉林地區,整軍經武,伺機而動。他先後將所部改稱“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並自任司令,防區逐步擴大到七個縣。
1923年,與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建立聯係。10月,經李濟深、陳銘樞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4年,聯合黃紹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9月擊敗桂係軍閥陸榮廷部。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
1925年7月,又擊敗沈鴻英,完成統一廣西的任務,成為新的國民黨桂係軍閥首腦。統一廣西後,任國民黨廣西省黨務特派員和廣西省第一屆省黨部監察委員。
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3月,廣西軍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第七軍,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根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決定,負責籌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即黃埔軍校南寧分校)。5月,南寧分校正式成立,派所部第七軍第二旅旅長俞作柏兼任校長。
1926年7月(在途經長沙時與蔣結拜436),率第七軍二萬多人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贛、皖等省,立下戰功。在北伐時期,還兼任過左翼軍指揮官、江左軍總指揮、國民黨湖北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安徽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27年4月,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反共清黨”。5月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三路軍總指揮,統轄五個軍又一個獨立師。8月,和白崇禧、何應欽等實力派逼迫蔣介石通電下野,並由他們三人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黨務委員。接著,指揮龍潭戰役,消滅北洋軍閥孫傳芳主力部隊。10月,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率部西征武漢,擊敗唐生智。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台後,被任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主席和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
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係軍閥與蔣介石之間爆發蔣桂戰爭。結果桂係戰敗,逃回廣西。蔣介石以“叛亂黨國”的罪名,開除李宗仁黨籍,免除本兼各職。
1929年秋,李宗仁返回廣西南寧,組建護黨救國軍,自任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下轄第三、八兩路軍,此後,長期盤踞廣西,與蔣介石對抗。
1930年4月,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反蔣,被推為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閻錫山)兼第一方麵軍總司令,由廣西進軍湖南,支援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同蔣介石作戰。7月,被蔣軍擊敗,退回廣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聯合粵係軍閥陳濟棠反蔣,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後,寧、粵合流。在1931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