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當選副總統(1 / 2)

李宗仁一生,雖然在30歲時就做了“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司令,以後更是成為桂係軍閥的首領,一方諸侯,在中央,他也做過這樣那樣的委員。可是,實事求是地說,他從沒正兒八經地在中央擔任過什麼實職。直到1948年,李宗仁入中央擔任實職的機會來了。

早在1946年,國民政府的首都從重慶遷回南京,作為國民政府領袖的蔣介石,聲望和地位指數空前提高。這時候,蔣介石想痛痛快快地當一回的中華民國政府總統。一方麵,是為了掃盡八年抗戰所沉積在胸間的鬱悶;另一方麵,是為了能名正言順地做一回國民政府的領導人。

蔣介石的一生,從1926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開始,做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總之,黨政軍各種一把手,蔣介石都做過,實際上他也一直行使著比之以前總統更實在的軍政大權;但是,蔣介石卻從沒有名正言順地得到過總統的頭銜。於是,這一次他要采取召開“行憲國大”的方式,通過西方式的民主選舉使自己當選為總統。

蔣介石十分清楚,采用召開“行憲國大”的方式推選總統,在當時的國內,還沒人能與之爭鋒。隻是他沒有想到:這樣一來,李宗仁入中央擔任實職的機會也來了。因為既然要選舉總統,當然也要選舉副總統。

總統人選就蔣介石一人,而副總統的人選可就多了去。最初,蔣介石曾有意讓胡適之先生來當這個副總統,但立即有學問人指出:“蔣中正”和“胡適之”,這兩個名字排放在一起,連著一讀,很不好,讓人感到在咒蔣介石。於是,國民黨元老、時任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的居正,便成了最佳人選。“蔣中正”和“居正”,這兩個名字排在一起,當然是在讚揚蔣介石了,蔣介石周圍的高人一起附和。

關於這段往事,有居正在他選舉期間的日記載:“早起,見報公告候選總統人名單,餘以109人(剛是法定人數)之提名,與2400餘人的蔣公並列,擺布得太不相稱。有人嗤為儐相,有人笑為陪席,總之可謂找不著第二人,亦可哂也。”

當時競選副總統的人,除了胡適之和居正,更有國民政府副主席孫科、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武漢行轅主任程潛、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此外還有社會賢達莫德惠和民社黨的徐傅霖等。

胡適之於蔣介石,名排在一起不好看;居正好看,得票又少。至於其他人,作為自己身邊的副總統,蔣介石當然要權衡其中的利害得失。在蔣介石看來:於右任,一介文人,翻不起大浪;孫科,雖然也反對過自己,倆人間也心存芥蒂,但孫科畢竟隻是一介文人,同樣沒什麼威協。

唯有李宗仁,不僅是軍人,背後還有著桂係軍力撐腰。更主要的是,李宗仁天生叛逆,隨時都在渴望自己做領袖。幾十年來,與蔣介石多次兵戎相見,從沒有甘願做臣子的時候。抗戰前蔣介石兩次下野,都與他李宗仁在關鍵時刻的出手相逼有極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李宗仁的桂係之於蔣介石,是僅次於共產黨之於蔣介石的心腹之患。

有了這樣的認識,在副總統人選的所有人中,蔣介石最反感的就是李宗仁。關於這一點,李宗仁自己最清楚,他曾對朋友說:“蔣先生就是這麼個偏狹的人,斷不能看見一位他不喜歡的人當副總統。對黨國立有功勳,或作風開明在全國負有清望的人,他尤其討厭……所以,此次副總統選舉,蔣先生在意氣上非把我壓下去不可。”

桂係的人也清楚這一點,李宗仁的老搭擋白崇禧、黃紹竑等人,都認為李宗仁競爭參選徒有虛名的“副總統”,不僅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還會激化與蔣介石的矛盾,對於桂係的生存發展也將極為不利,紛紛勸說他不要參加。

可是,在竟選副總統這件事情上,李宗仁卻表現了最大的熱情,他不顧任何人反對,一意孤行地來爭做這個副總統。

國民大會召開後,蔣介石不斷地做李宗仁工作,親自找到李宗仁,直截了當地要求他放棄競選副總統。李宗仁卻說:“如今我已粉墨登場,打鑼鼓的、拉弦子的都已丁丁咚咚地打了起來,你叫我如何能在鑼鼓熱鬧聲中忽而掉頭轉向後台呢?”

蔣介石聽了,威協地說:“我是不支持你的。我不支持你,你還選得到?”

“憑我戰時的功勳和戰後的威望,縱使委員長不支持,我李某還是有希望當選的!”

聽到李宗仁擺自己的功勞,蔣介石怒不可遏地說:“你一定選不到,一定選不到!”

李宗仁也不示弱,同樣大聲地說:“委員長,我一定選得到!”

結果,倆人不歡而散。

李宗仁之所以一心想當副總統,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沒有實權的官,李宗仁是不願幹的。他是想當了副總統之後,可以自動解除北平行轅主任的職務,遠離北平這塊是非之地。自從當上了這個主任之後,表麵看著非常風光,為華北地區軍政最高長官,管轄第十一、第十二兩個戰區,包括五省、三市,但實際上北平“主官無權、政出多門”,他這個“主任”根本不能自主,更談不上主宰轄區的黨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