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內科護理學的目的
在我國護理教育體係中,護理學專業起始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培養通科護理人才,學生畢業時應具備通科臨床護理的基本能力。內科護理學作為培養學生通科護理能力的主幹課程和核心課程之一,通過學習應達到以下目的:
1.運用評判性護理思維促進現代護理觀的形成,具有獨立的護理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專業的正確價值觀。
2.全麵和係統地獲得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其防治和護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一定的對內科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以及對內科常見急症的配合搶救能力。
3.運用預防保健知識和人際溝通技巧,按護理對象的基本需求向個體、家庭、社區提供健康指導和健康教育,提高服務水平。
4.掌握常用診療技術過程中的護理配合。
5.培養護士的整體素質,使之成為知識、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護理人才。
二、學習內科護理學的方法
為了適應醫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應用護理程序的臨床思維和工作方法發現和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的能力,本書在章節前增加了學習目標,章末設置了新知識點鏈接和案例分析題,以期引導學生學習並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在認真學習教材的基礎上,學生應主動應用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及時學習和了解臨床診療和護理的新知識、方法和技術。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科護理學課程分為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兩個部分。內科護理學教材是以護理學生為特定對象而編纂的。參與編寫的專家們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教材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疾病知識,並強調臨床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本教材為教學藍本,可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內科護理學的基本要領,為進入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進入臨床接觸具體患者時,首先應對患者進行認真評估,認真進行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對教材中相關疾病的章節進行重點複習,一方麵有助於護理學生采取更加科學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另一方麵通過對具體患者的護理過程,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隨著接觸患者的數量增多,通過反複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積累,臨床工作能力必將隨之增高。
2.正確認識“疾病”與“患者”內科護理學作為教材,其內容是歸納、提煉臨床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成的,是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護理中具有共性的內容。而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每一個患者有其各自的個性,患者的情況是錯綜複雜的,有時是瞬息變化的。因此,要求學生既要知曉各種疾病具有共性的、常見的臨床過程,又要應用科學的臨床思維和工作方法,全麵認識和考慮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向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整體護理。
3.以護理程序為指導護理程序是一種體現整體護理觀的臨床思維和工作方法,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和反饋功能的過程。應用護理程序去思考患者的問題,做出評估、判斷和決策,據以計劃、實施並記錄護理活動,進而總結、評價護理工作的效果,這一過程有利於促使護士不斷地提高業務能力,積極、主動地開展護理工作;有利於增強護士的專業意識,界定護理學專業自主的、獨特的工作內容。因此,在學習內科護理學的過程中,應以護理程序為指導,將之融入學習與工作之中,並內化為護士的思維習慣,充分體現出護理專業作為一級學科的獨立性和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