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心律失常的分類、臨床特點、常見護理問題及相應護理措施。
2.熟悉心律失常的定義及治療要點。
3.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及發病機製。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髒衝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按其發生原理,區分為衝動形成異常和衝動傳導異常兩大類。
【發病機製】心律失常的發病機製包括衝動形成的異常和(或)衝動傳導的異常。
1.衝動形成異常
(1) 自律性增高(enhanced automaticity)自主神經係統興奮性改變導致自律性心肌細胞不適當的衝動發放。此外,原來無自律性的心肌細胞,在心肌缺血、藥物、電解質紊亂、兒茶酚胺增多等狀態下亦出現異常自律性。
(2) 觸發活動(triggered activity)兒茶酚胺濃度增高、心肌缺血再灌注、低血鉀、高血鈣及洋地黃中毒等病理情況下,心肌細胞在3相動作電位後產生振蕩電位而發生除極活動,被稱為後除極(after depolarization)。若後除極的振幅增高並抵達閾電位水平,便可再次發生提早除極,這種過程稱為觸發活動。
2.衝動傳導異常
(1) 折返(reentry)是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見的發生機製。產生折返的基本條件包括:
① 心髒兩個或多個部位的傳導性與不應期各不相同,
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閉合環;② 一條通道發生單向傳導阻滯;③ 另一通道傳導緩慢,使原先發生阻滯的通道有足夠時間恢複興奮性;④ 原先阻滯的通道再次激動,從而完成一次折返激動。衝動在環內反複循環,產生持續而快速的心律失常。
(2) 傳導功能障礙當傳導係統功能障礙時,可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傳導阻滯。
(3) 不應期(refractory period)的影響可發生生理性阻滯或幹擾現象。
(4) 附加傳導途徑預激綜合征患者除了正常傳導係統外,還具有附加傳導途徑如Kent束、James束等,室上性激動可沿附加傳導途徑提前下傳心室。
【心律失常的分類】
1.衝動形成異常
(1) 竇性心律① 竇性心動過速;② 竇性心動過緩;③ 竇性心律不齊;④ 竇性停搏。
(2) 異位心律
1) 被動性異位心律:① 逸搏(房性、房室交界區性、室性);② 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區性、室性)。
2) 主動性異位心律:① 期前收縮(房性、房室交界區性、室性);② 陣發性心動過速(房性、房室交界區性、房室折返性、室性);③ 心房撲動、心房顫動;④ 心室撲動、心室纖顫。
2.衝動傳導異常
(1) 生理性 幹擾與房室分離。
(2) 病理性① 竇房傳導阻滯;② 房內傳導阻滯;③ 房室傳導阻滯;④ 束支、分支阻滯(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傳導阻滯)或室內阻滯。
(3) 房室間傳導途徑異常預激綜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
另外,臨床常按照心率的快慢,將心律失常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tachyarrhythmia)和緩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
【評估要點】
1.病史評估心律失常發作時部分患者有症狀,可以詢問患者發作的誘因、症狀發作的頻率、持續時間以及緩解的方式,比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具有突發突止的特點。
2.身體評估通過聽診檢查心率與節律,某些心髒體征也有助心律失常的診斷。例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房室分離時心律規則,因PR間期不同,第一心音強度亦隨之變化。若心房收縮與房室瓣關閉同時發生,可以聞及大炮音。心律絕對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常見於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3.心電圖檢查是診斷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項無創傷性檢查技術。應記錄12導聯心電圖並記錄清楚顯示P波導聯的心電圖長條以備分析,通常選擇Ⅱ或V1導聯。解剖上左心房後壁毗鄰食管,如P波不清楚,可插入食管電極導管並置於心房水平時,能記錄到清晰的心房電位,並能進行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電刺激以協助診斷或終止某些類型心動過速。
4.動態心電圖檢查是用一種小型便攜式記錄器,連續記錄患者24小時的心電圖,患者日常工作與活動均不受限製。這項檢查便於了解心悸與暈厥等症狀的發生是否與心律失常有關、明確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發作與日常活動的關係以及晝夜分布特征。
5.臨床心電生理檢查將幾根多電極導管經靜脈和(或)動脈插入,放置在心腔內的不同部位輔以多導生理記錄儀同步記錄各部位電活動,包括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冠狀竇等。與此同時,應用程序電刺激和快速心房或心室起搏,測定心髒不同組織的電生理功能;誘發心動過速,對不同的治療措施,如藥物、起搏器、植入式心髒複律除顫器、導管射頻消融與手術治療等的療效做出預測與評價。患者進行心電生理檢查的主要適應證包括:竇房結功能測定、房室與室內傳導阻滯部位以及程度的判斷、心動過速、不明原因暈厥的病因診斷以及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