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要點,常見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
2.熟悉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
3.了解類風濕關節炎的概念、病因和發病機製。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以慢性、對稱性、周圍性多關節炎性病變為主要特征,可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以及功能下降。滑膜炎持久反複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出現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甚至殘廢。其基本病理改變為可動關節的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引起關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破壞。
RA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2%~0.36%,較歐美國家的患病率低。RA可見於任何年齡,其中以35~50歲尤為多見,男女之比為1∶(2~4)。
【病因】尚無定論,可能與下列多種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本病的發病有家族聚集趨向,同卵雙胞胎中RA的發病率為12%~30%。RA是一種多基因疾病,用分子生物檢測技術發現其遺傳易感性基礎主要表現於HLADR4。
2.感染因素臨床及實驗研究資料顯示,某些細菌、病毒、原蟲等感染與RA關係密切。其可能的發生機製有:① 感染物侵入並持續存在於靶組織,尤其是滑膜組織,致使組織對感染物產生免疫反應而致病;② 免疫係統的效應細胞因免疫調節反應紊亂而喪失識別能力,使RA患者對某些微生物產生高免疫反應。一般認為微生物感染是RA的誘因或啟動因素,可致某些易感或有遺傳背景的人發病。
3.性激素RA的患病率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多見,絕經期前婦女的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妊娠、口服避孕藥可緩解病情,這些現象提示性激素在RA發病中的作用,即雌激素促進RA的發生,而孕激素則可能減輕病情或防止發生。
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病前常無明顯的誘因。
【發病機製】免疫紊亂被認為是RA的主要發病機製。
1.細胞免疫反應入侵抗原被滑膜細胞(A型細胞、巨噬細胞、樹突樣細胞等)吞噬、加工、處理,在細胞表麵表達Ⅱ類抗原受體,並將抗原信息傳遞給T淋巴細胞,激活T淋巴細胞,使之釋放出多種可溶性介質,如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等,這些介質進一步促進滑膜增生、誘導滑膜細胞產生膠原酶和前列腺素E2(PGE2)等,使炎性反應加劇。有些單核細胞因子可促使關節軟骨退變、抑製蛋白多糖合成,使骨鈣吸收增加,導致關節軟骨萎縮出現功能障礙。
2.體液免疫反應侵入滑膜的致病抗原,在激活T淋巴細胞的同時,也激活B淋巴細胞,使B細胞轉化為漿細胞,合成多克隆抗體,包括抗免疫球蛋白抗體,即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RF在滑膜中形成,包括IgGRF、IgARF及IgMRF等。它們是關節及關節外損傷的重要因子,其中,IgGRF本身兼有抗原與抗體兩種生物特性,它刺激B細胞合成IgA及IgM型RF,其本身又易形成二聚體或多聚體,被吞噬細胞吞噬形成RA細胞,在關節腔內形成免疫複合體,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激活激肽係統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巨噬細胞釋放多種免疫介質,如白細胞趨化因子,促使中性粒細胞在關節腔內集聚,釋放溶酶體酶、膠原酶等炎性介質,使滑膜細胞產生蛋白溶解酶類、金屬蛋白酶類及前列腺素等,增強炎症反應,最終導致結締組織和關節軟骨大分子分解,關節結構破壞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臨床特點】60%~70%RA患者起病隱匿,患者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厭食、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隨後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後關節腫大日漸疼痛。開始時可能一兩個關節受累,往往呈遊走性,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關節的受累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以後再累及其他關節。
1.關節表現典型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炎。主要侵犯小關節,以腕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蹠趾關節最常發病,呈梭狀腫大;其次為膝、踝、肘、肩、髖及顳頜關節和胸鎖關節。遠端指間關節、脊柱、腰骶關節極少受累。其表現有:
(1) 晨僵95%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現。受累關節因炎症所致的充血水腫和滲液,使關節疼痛、腫脹、僵硬,不能握拳或持重物。晨僵是RA突出的臨床表現,持續1個小時以上的晨僵被認為對RA具有診斷意義。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可作為評估病變活動的重要指標。
(2) 關節痛與壓痛疼痛往往是RA患者的主要症狀和就診的主要原因,初期可為單一關節或呈遊走性多關節腫痛,呈對稱性、持續性,時輕時重,伴有壓痛,受累關節的皮膚可見褐色色素沉著。
(3) 關節腫脹關節腫脹是RA的主要表現之一,凡受累的關節均可腫脹,晚期病例膝關節周圍的囊性感或“麵團樣”感覺比較常見。關節腫脹多因關節腔積液、滑膜增生及組織間水腫而致。
(4) 關節畸形多見於晚期患者,關節的炎性病變隨時間的推移逐漸破壞關節及其周圍的支持組織,最終造成關節畸形。膝、肘、腕、手指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位,形成特征性的尺側偏斜畸形,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均需他人協助。
(5) 關節功能障礙關節腫脹、結構破壞和畸形都會引起關節的活動障礙。
2.關節外表現RA是一種可累及多個髒器的係統性疾病,多數患者有乏力和周身不適的表現,少數患者在關節症狀之前會出現關節外的表現。
(1) 類風濕結節約有25%的RA患者會出現類風濕結節,大多發生於關節的伸麵、經常受摩擦的部位或非關節部位。臨床上將其分為淺表結節和深部結節兩種類型。淺表結節常發生於關節隆突部以及經常受壓的部位,如肘部、關節鷹嘴突、跟腱、蹠趾關節、手指屈肌表麵、坐骨區等。深部結節易發生於胸膜、心包膜的表麵以及肺或心髒的實質組織。類風濕結節多發生於血清RF陽性、疾病活動、RA晚期和有嚴重全身症狀的患者,尤其是當RA患者體內血管炎病變時。
(2) 類風濕血管炎RA經常可見血管炎病變,是關節外損害的病理基礎,多影響中小血管,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多見於甲床梗死、指端壞死、小腿潰瘍或末端感覺神經病變。侵犯肺部可出現胸膜炎、肺間質病變,心髒受累最常見的是心包炎,冠狀動脈炎可引起心肌梗死,神經係統受累可出現脊髓受壓、周圍神經炎的表現。類風濕血管炎可引起缺血性腸病,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主要是NSAID的並發症,並且是R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