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甘肅位於祖國的西北部,黃河、長江依勢從境內穿越而過,北依沙漠,南臨雪山草地,多樣的地貌造就了甘肅獨特的人文環境。甘肅在古代文獻中通常被稱作河隴,即河西隴右的簡稱,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勤勞、勇敢的甘肅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甘肅的曆史是中國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打製石器的第一塊標本就是在隴東發現的。秦安大地灣文化不間斷地延續了3000年之久,與大地灣文化存在源流關係的中原仰韶文化,在黃河中遊廣大地區充分發育,成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主體性文化之一。繼大地灣文化之後的金石並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分布範圍更加廣闊、稠密,著名的甘肅彩陶就是以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最為精美。
秦國的崛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甘肅曆史上意義最深遠的大事。早在西周孝王時,秦國的先祖在今張家川、清水一帶生活。秦襄公平定犬戎,擁戴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這就是秦國之始。秦武公創設了我國曆史上年代最早的縣——邽縣和冀縣。秦孝公實行變法,普遍推行郡縣製,設置北地、隴西郡,甘肅東部被納入封建管理體製之中;修築了秦長城,為秦國西部和北部的疆域劃出了界線。一部東周史,由秦襄公被封為諸侯揭開了扉頁,又以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而掩卷。
秦漢時的甘肅地區,處於全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漢武帝指揮的反擊匈奴的戰爭,統一了河西廣大地區;派張騫聯絡西域諸國歸附漢朝,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漢朝在新拓地區修築了東連秦長城、西至鹽澤的漢塞,派大批戍卒防守、屯墾;設置河西四郡,募民邊塞,發展農業與畜牧業,贏得了“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的美譽。
秦漢時期,甘肅尊老、尚武的民風冠於全國。以王符《潛夫論》為代表的思想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等,反映了當地青銅鑄造和造型藝術的極高水平。多種漢紙的發現,證明了甘肅人民對造紙術發明的貢獻。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中國曆史上典型的分裂割據時期。三國時,諸葛亮曾“六出祁山”。十六國時期,僅河西地區就建立了五個涼國。至於北朝,北魏統一北方一百多年後,又分裂為東魏、西魏和北齊、北周等,並與南方的宋、齊、梁、陳對抗。它們或在甘肅境內爭奪政權,或對甘肅進行統治。直至581年,隋取代北周,滅齊亡陳,結束了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局麵。
漢晉之際,周邊民族的內遷,既給中原地區帶來了戰亂,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甘肅既有遷出的民族,也有遷入的民族。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氐、羌、鮮卑、匈奴、羯、敕勒、柔然、雜胡等族稱逐漸消失。這是我國民族融合的第二個高潮。戰亂中大批中原士人西逃河西,河西成為當時社會相對穩定、存續中原文化的中心。
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佛教從西域傳入甘肅,在甘肅生根發芽,開始了它的中國化過程。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開鑿的。
隋、唐前期的大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甘肅的社會經濟得以長足發展,達到了鼎盛。609年,隋煬帝西巡,並在張掖舉辦了以“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性貿易會,煬帝還親自接見了西域二十七國使節,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資治通鑒》記載了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甘肅經濟的發展情況:是時“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由於駐防河隴的邊兵東調平叛,已控製青海大部的吐蕃乘機進占河隴地區,以其原有的部落製取代唐朝的郡縣製,並設青海、鄯州、河州、涼州、瓜州五節度使統治;在五節度使之上,另設東境節度大使。848年,張議潮領導沙州人民起義,驅逐吐蕃守將,收複了河湟11州之地,並獻圖籍於唐。但在藩鎮割據大形勢下,唐末五代時期中央政權也隻能控製甘肅東部一小塊地區。
隋唐五代甘肅的文化,呈現出曆史上最繁榮的景象。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祆教,以及吐蕃尊奉的本教,都在這裏傳播弘揚;佛教石窟藝術發展至極盛,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炳靈寺石窟中湧現出了大量的藝術傑作。西域的音樂、舞蹈通過涼州傳入內地,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
10-14世紀,是中國曆史上宋、夏、遼、金、蒙古諸政權分立共存,走向元朝統一的重要時期。甘肅曆史發展既受全國局勢的影響,又因地處西北一隅,因而呈現出自己的風貌與特色。
宋朝建立,甘肅境內的政權有甘州回鶻政權、曹氏歸義軍政權、沙州回鶻政權、西涼府吐蕃政權和隴右吐蕃諸部等,宋朝僅控製著環慶、涇原、秦鳳諸路。各個政權因地製宜,發展經濟,回鶻的畜牧業、西夏的農牧業、宋代的屯田等各具特色。在各個政權此消彼長中,黨項夏州政權進入甘肅,消滅了西涼府吐蕃、回鶻、曹氏歸義軍政權,統一了河西地區,並於1038年建國,史稱西夏。1127年,金軍南下滅亡了北宋,金朝控製隴右,南宋偏守隴南一隅。宋夏、宋金鬥爭,是甘肅曆史的重要內容。13世紀蒙古興起,統一了中國。1247年,蒙古貴族闊端與西藏地方宗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談,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的管轄。
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製,首設甘肅行省。河西屬甘肅行省,隴右屬陝西行省,河州路和脫思麻路屬宣政院轄地。元朝雖然實行重農政策,並遷徙中亞人在甘肅屯田,但統治集團的保守、嗜利和苛征重斂,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