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2)(1 / 3)

四、完善郡縣製度

甘肅地區秦王朝的統治區域,西邊以黃河為界,沿今靖遠、蘭州、永靖一線,逶迤向南。西南邊自西沿太子山而東,經今臨潭、岷縣、宕昌南,直至成縣、兩當一線。這一區域之外,還是少數民族的活動區域。今隴南南部當時分布著氐族,甘南一帶屬於羌部,河西走廊為月氏(ròu zhī)與烏孫駐牧地。

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以原秦國的行政管理係統為基礎,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為四十餘郡)。在今甘肅省境,秦朝完善了所屬地區的郡縣建製,有隴西、北地二郡及其轄縣。

(一)隴西郡

因郡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應劭曰:“有隴坁在其東,故曰隴西也。”郡治狄道(今臨洮東北)。史書中最早出現隴西之名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史記·秦本紀》載:“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前人稱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隴西郡,依上引資料,二十七年已經征發兵卒由隴西郡出發進攻黔中,怎能在次年才設郡?說法顯然有誤。故而,我們懷疑,隴西郡之設,至遲在昭襄王二十七年之前。

秦朝隴西郡轄境東起隴山,西至黃河及大夏河以東,包括今天水、定西、蘭州、臨夏、隴南北部(今禮縣、宕昌、成縣等)地區。秦朝時隴西郡的縣道,由於史料的欠缺,往往並不明確。一般認為隴西所轄有狄道、臨洮、西、冀、枹(fú)罕、上邽(guī)、下辨道、榆中、綿諸道、成紀、豲(wán或huán)道等縣(道),我們據秦封泥增補了略陽道。秦隴西郡所轄縣道中,秦國已有的是臨洮、冀、枹罕、上邽、綿諸道、豲道,秦始皇時期新建的有狄道、榆中,並將原西犬丘改名西縣,原邽縣改名上邽縣。隴西郡屬縣道略述如下:

(1)狄道:狄同翟,是先秦西北少數民族名。顏師古曰:“其地有狄種,故雲狄道。”則是以族名為道名。治今臨洮,亦為隴西郡治所。《太平寰宇記》認為:“狄道,本秦舊縣,其地故西戎別種所居,秦取以為縣。”《水經注》卷2《河水》稱“狄道,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難以置信,說見前段。20世紀後期在西安發現大批秦封泥,其二·三·34為“翟導丞印”,“翟導”即“狄道”,因秦再無“翟導”地名,且“狄”“翟”二字通用,“道”與“導(導)”為古今字,或許識讀致誤。若此推斷成立,倒是狄道縣在秦存在的考古學實物證據。

(2)臨洮縣:以縣城臨近洮水而得名。《括地誌》言:“秦隴西郡臨洮縣,即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裏,延袤萬餘裏,東入遼水。”故學者皆稱秦臨洮縣治在今岷縣。秦史中有數起關於臨洮的史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王弟長安君率軍擊趙時在屯留反叛,秦王嬴政將其鎮壓,並“遷其(屯留)民於臨洮”。《三輔舊事》:“秦王立二十六年,初定天下,稱皇帝。大人見臨洮,身長五丈,跡長六尺,作銅人以厭之,立在阿房殿前。漢徙長樂宮中大夏殿前。”《史記·蒙恬列傳》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

(3)上邽縣:因此地原為邽戎所居,而以其族名為縣名。邽縣治所,過去有今天水市秦城區東40裏、秦城區西南60裏、清水縣諸說。《中國地名大辭典》定為“治所即今甘肅天水市”。邽原為邽戎地,秦滅之置縣,係史書明確記載的甘肅最早設置的縣。《史記·秦本紀》雲:“(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邽與上邽地有變遷,名有沿革。縣名初為邽,無“上邽”之說。陳直先生言:“《善齋吉金錄》璽印中二頁有‘邽印’。當為秦代製作,蓋秦代隻稱邽縣,不稱上邽。”秦時,內史所轄另有下邽縣,治在今陝西渭南市北。《漢書·地理誌》下邽顏注:“應劭曰,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師古曰,取邽戎之人而來為此縣。”則下邽乃為安置邽戎而設,因隴西郡有邽,故稱下邽。大概戰國時已有將邽稱為上邽的。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區別下邽,正式將原稱為邽的縣改名為上邽。《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有漢王軍“攻上邽”一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定名上邽的證據。

(4)榆中縣:榆中一名,與秦北逐匈奴的過程中“樹榆為塞”有關。樹榆為塞,就是種植榆樹林,以配合土石築成的長城作為防禦匈奴騎兵之邊防。故榆中應為榆林諸塞之中的意思。有人以為榆中一名與榆穀有關。然,大小榆穀始見於東漢時,榆中之設縣在秦,以二百年後之詞做縣名,可能性太小。榆中縣治在今蘭州市東,設置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傍)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徐廣注雲:榆中“在金城”。由榆中向北在今甘肅境內的黃河沿岸所設縣應該還有若幹,但曆史文獻中沒有留下名稱。

(5)西縣:西縣之名,係古“西垂”地名的簡稱。《史記·秦本紀》言:“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西縣治所在今禮縣紅河鄉境。1919年在禮縣紅河鄉與天水市秦城區秦嶺鄉交界的廟山發現了秦公簋,器上刻有“西元器一鬥七升”等字,其“西”字,即指西縣。20世紀後期發現的秦代封泥中有“西丞之印”(二·一·6),為西縣與朝廷公文往來的實證。《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雲:“圍章邯廢丘。破西丞。”

(6)綿諸道:在今天水市麥積區社棠鎮。綿諸,西戎之一,又作“居繇”、“繇諸”、“繇”等,為活動於隴山之西的古代民族,秦穆公霸西戎,綿諸為歸附秦之一族。《漢書·匈奴傳》載,“秦穆公得由餘,西戎八國服於秦。故隴以西有綿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即言此事。秦取其族名為道名。

(7)枹罕縣:本為罕羌居住之邑,因以為縣名,在今臨夏。《元和郡縣圖誌·隴右道上》說:“河州……枹罕縣……故罕羌侯邑,秦滅為縣。”《通典·州郡四》說:“河州(枹罕縣)……秦屬隴西郡。”

(8)冀縣:今甘穀東南,亦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所置。《史記·秦本紀》“(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即此縣。《太平寰宇記》雲:“本周冀戎之地,秦伐冀而置縣。”

(9)下辨道:今成縣西。楚漢相爭之初,劉邦派兵攻打下辨故道。“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雍、斄(tāi)。”《張家山竹簡〈二年律令〉釋文》第268(C190)簡,簡文“複蜀、巴、漢中、下辨故道”,亦指此道。關於劉邦所攻故道的辨析,見下之《劉邦滅雍、定隴,西漢建立》部分。

(10)豲道:以西戎豲族的族邑名為道名,《水經注》卷20言:“豲道在冀(今甘穀)之西北”。《大清一統誌》卷200:“豲道故城在隴西縣東北,渭水北。”則秦豲道治所在今隴西東20餘裏的三台鎮南王家新莊。豲道或作貆道。史雲: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豲王”。應劭曰:“豲,戎邑。”即此。

(11)成紀縣:治今靜寧縣西南,南河西岸。《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裏,徙成紀。”

(12)略陽道:今張家川縣西北龍山鎮一帶。曆來稱略陽道為西漢設,如《中國曆史大辭典·曆史地理》言:“西漢置略陽道,東漢改略陽縣。”20世紀後期發現的秦代封泥中有“略陽丞印”(二·三·36),明略陽道始設於秦。略陽道屬隴西郡。略陽道治所的方位,古人有過不同說法。李賢注《後漢書》時言在唐秦州隴城縣西北(今秦安縣隴城鎮西)。宋白卻據《水經注》稱在隴城縣東60裏。胡三省以宋白說為是。依胡說,秦略陽道治在今張家川縣龍山鎮一帶。《水經注》卷17《渭水注》言:“略陽川水……出南山北流於略陽城東”,則略陽道乃因略陽川水(今名清水河)得名。

(二)北地郡

設置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郡治義渠(今寧縣西北)。北地為先秦諸國對北境領土的通用名。查《戰國策》,趙、楚、齊等國皆有北地之名。卷5《謂應侯曰君禽馬服乎》章:“今攻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楚、魏,則秦所得不一幾何。”此言趙之北地。卷14《張儀為秦破從連橫》章,張儀說楚王曰:“秦舉甲出之武關,南麵而攻,則北地絕。”是則言楚之北地。卷29《燕王噲既立》章,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王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此言齊之北地。故而,秦之北地,顯然是因其在秦國政治中心關中北限的“岐、梁、涇、漆之北”,故以其方位命名。北地郡轄境約當今甘肅東北部慶陽、平涼、白銀等市地,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之地,內蒙古西南部和陝西西部的一部分。秦北地郡有義渠、烏氏(zhī)、涇陽、泥陽、鬱郅、朐衍、朝那、富平、陰密、彭陽、鶉觚、直路、除道等縣(道)。其中在甘肅境內或治所在甘肅境內的有義渠、涇陽、泥陽、鬱郅、陰密、彭陽等縣(道)。

(1)義渠道:係以義渠國(族)名為縣名,在今慶陽市寧縣西北。本為義渠戎所居,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奪得義渠國都邑,遂“縣義渠”,秦朝沿襲之。按,義渠國疆域曾經較大。《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寧、原、慶三州,秦北地郡,戰國及春秋時為義渠戎國之地,周先公劉、不窋(zhú)居之,古西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