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政區設置(1)(1 / 3)

西漢對甘肅的政治經濟開發

西漢對甘肅地區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開發措施,並相應建立了一套地方職官係統,加強在甘肅地區的軍事屯田,實施了移民充邊,發展編戶農業,成就了“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的繁盛景象。絲綢之路的開辟,推動了甘肅及沿線各地各國的經濟貿易和社會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一、對秦舊有郡縣的沿革

行政建製是政治開發的重要手段。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占領原項羽所封雍國,領有原秦朝隴西、北地二郡後,仍在原地設此二郡。西漢213年以及新莽15年間,在與北方匈奴和南方西南夷的鬥爭中,隨著王朝統治區域的擴大,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郡縣數隨之猛增。在甘肅地區,先於河西走廊設置酒泉、張掖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漢武帝因北地、隴西郡轄境太大,將北地郡南部地區劃分出來,設置了安定郡(轄境包括今甘肅省東部、寧夏南部,以及內蒙古騰格裏沙漠一部分),將隴西郡的北部劃分出來,設置了天水郡。不久,在平定西南夷以後,在隴南設置武都郡。始元六年(前81年),漢昭帝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兩個縣設立金城郡(今甘肅蘭州市至青海西寧、海東等地區)。(見表3-1)。《漢書·地理誌》記載,到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在今甘肅地區設有10郡,下轄115縣、10道(縣一級,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

漢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保證王朝政令的貫徹執行,以及對郡國大吏的監督,於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正式劃分為13個監察區——州,稱13刺史部,每州各以1名刺史,專事定期巡察。甘肅境內的隴西、酒泉、敦煌、天水、安定諸郡屬涼州刺史部,武都郡屬益州刺史部,北地郡屬朔方刺史部。

西漢在今甘肅境內的郡縣,主要以自然形勢和軍事、政治需要而置。河西走廊的郡縣,大體以河流綠洲為單位而設。如武威郡置於石羊河流域,張掖郡置於黑河流域,酒泉郡和敦煌郡分置於疏勒河流域東西部。河西4郡所轄30餘縣,則在各個綠洲依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軍事、交通的作用而置,郡縣治所必是交通便利、水草豐富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同時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祁連山以北分布的諸郡縣,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絲綢之路,而沿黑河幹流的郡縣,則是交通河套地區和蒙古高原、保護河西走廊北境安全的屏障。

西漢在甘肅境內的郡縣設置,基本上奠定了以後甘肅境內行政區劃的基礎。西漢時期的甘肅,除了今甘南地區仍為羌人活動地區外,其餘都設置了郡縣,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吏管理。王莽當政時,更改了許多郡縣名稱,但沒有增減郡縣數量。

以下主要依據《漢書》卷28下《地理誌下》,對西漢甘肅地區秦舊有郡縣與析置的郡縣分別加以考察和說明。

隴西郡。西漢沿置秦郡,王莽時改稱厭戎。治狄道,下轄11縣道。平帝時,有53964戶,236824人。縣道情況見表3-2。

西漢隴西郡轄11個縣道,故城均在今甘肅省境內。其中原秦時的冀縣、成紀縣、綿諸道原屬隴西郡,後劃歸天水郡。枹罕縣、榆中縣,原為隴西郡所轄,後劃入金城郡。狄道、臨洮、西為秦縣,安故、氐道、羌道為秦縣或漢初設縣。西漢新置的縣道為:首陽、予道、大夏、襄武。氐道,係因境內為氐人聚居地而名。首陽,因境內有傳為伯夷、叔齊餓死之首陽山而名。《水經注》卷17《渭水》注“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穀,山在鳥鼠山西北”。予道之名,僅在《漢書·地理誌》中出現一次,不見其他記載。《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言:“予道縣,屬隴西郡。治所當在今甘肅洮河流域。東漢廢。”釋文中“縣”字顯係誤衍,斷其在洮河流域似有道理。大夏,係因境內有河流名大夏,而以之名縣。大夏縣的設置,說明漢朝的控製區已達洮河以南。羌道,當因境內為羌人居住區而名。隴西郡有鐵官、鹽官。

漢簡中發現的隴西郡予道縣有高堂裏。

北地郡。沿襲秦製,王莽時期改稱威成。郡秦時治義渠,漢代治馬領,治在今慶城縣西北馬嶺鎮。下設19個縣道,即馬領、直路、靈武、富平、靈州、眗衍、方渠、除道、五街、鶉孤、歸德、回獲、略畔、泥陽、鬱郅、義渠道、弋居、大要、廉。除3個縣道地點無考外,有8個縣道故城在今甘肅省境內,其餘縣道在今寧夏境內。平帝時,有64461戶,210688人。見表3-3。

秦朝北地郡屬涇陽縣、陰密縣,漢朝均劃歸安定郡。西漢新置的縣道有:馬領、方渠、除道、五街、鶉孤、回獲、略畔、戈居、大要。馬領,係因其川似馬頸而得名。有牧師苑官駐鬱郅縣。有鹽官駐弋居縣。漢簡中發現的北地郡泥陽縣有長寧裏。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置,王莽時改稱填(zhèn)戎。郡治平襄,下設16個縣道,故城均在今甘肅省境。平帝時,有60370戶,261348人。見表3-4。

天水郡名的來曆,古代有兩種說法。一見《水經注·渭水》:“秦武公十年伐邽,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二見南朝郭仲產《秦州地誌》:“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雲。”酈道元的說法,有張冠李戴之嫌。因為西漢時,上邽屬隴西郡,不屬天水郡。漢武帝怎麼可能用另一郡的特異湖水來給新郡冠名?郭仲產的說法,也有問題。查上引文見於《漢書》顏注所引。《藝文類聚》卷9的錄文稱:“《秦州記》曰:武都山前有湖,冬夏無增減。義煕初,有白龍於此湖升天。”似記載天水郡移治於上邽(今天水麥積區)以後的事,而西漢時郡治平襄,與此湖當無涉。馬建營撰文,根據在西漢水上遊地區的禮縣秦西垂之地大量出土先秦器物上的“天水”銘文,認為天水之名,應始於秦代,命名者是秦人,不是漢武帝;所稱之“水”即西漢水,不是天水湖。此說可供參考。平襄,故為襄戎邑,平之,因以名縣。罕幵,破罕幵羌,安置該族於此,遂以名縣。勇士,據顏師古注,縣本名勇士,隋朝初年,因避太子楊勇名諱,改稱健士。

安定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設置。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下設21個縣道,即高平、複累、安俾、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三水、陰槃、安武、祖厲、爰得、眴卷、彭陽、鶉陰、月氏道。除3個縣地點無考外,有12個縣故城在今甘肅省境。平帝時,有42725戶,143294人。見表3-5。

三水縣有鹽官。

[1]史為樂主編:《中國曆史地名辭典》(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516頁。

[2]本處及以下各郡中鄉裏之名,多據何雙全《〈漢簡·鄉裏誌〉及其研究》(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0~163頁。又增補有鄉裏名33個,增補之鄉裏名皆置於何雙全所列鄉裏之後。

[3]範三畏《漢代天水郡郡治考》(《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認為,西漢天水郡治所在冀,而非平襄。可備一說。

[4]馬建營:《天水地名淵源考辨》,《隴右文博》2004年第1期。

二、設立新郡

(一)河西四郡的設置

河西四郡的設置是漢武帝為加強與西域的交通,隔斷匈奴與羌人的聯係,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兩次出擊河西,迫使匈奴渾邪王率眾投降,河西地區正式歸入漢朝的版圖。漢占領河西後,匈奴勢力並沒有完全被消滅。其右部勢力退居到河西北山山地(主要為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山地)以北的蒙古高原沙漠區。為了進一步製止匈奴南侵勢力,根據張騫提出的“斷匈奴右臂”的方案,漢武帝想利用烏孫與匈奴的矛盾,“招以東居故地”,並通過烏孫再招來“其大夏之屬”,以共同抗擊匈奴。於是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但烏孫西遷已久,並不想回河西,拒絕與漢共抗匈奴。張騫此行目的失敗。漢武帝審時度勢,決定大力開發河西,設郡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河西四郡的設置時間,《史記》《漢書》的說法不一致,引起學界的紛爭,至今尚無統一的意見。大體有以下觀點,見表3-6。

以上所舉僅是一些代表性著述的論點,並非全部,但足見其分歧之大。

劉光華先生綜合各種文獻記載,斟酌近幾十年的討論成果,在《西北通史》第1卷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代表了河西四郡設置年代研究的最新成果。現概略轉述其論說如下:

1.酒泉郡始設於元鼎六年(前111年)

《漢書·地理誌》酒泉郡本注曰:“武帝太初元年開”;《武帝紀》則曰:元狩二年“秋,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同一部《漢書》中的《地理誌》和《武帝紀》記酒泉設郡年代就相差18年,遂引起後世學者的討論。我們同意張春樹關於酒泉郡與張掖郡始設於元鼎六年的說法。元狩二年(前121年)渾邪王降漢,河西之主權歸漢朝,此後漢即集中力量於臨黃河地區之開拓,將勢力一步步自河東岸移至河西岸以至建起自朔方至令居間的一條開拓帶,而同時也在近漢之河西地置候望,開始了小規模的開發。至元鼎二年漢始以令居為據點,正式向河西地區作有計劃的經營,置亭障以至於都尉或類似的軍事性轄區,至元鼎六年左右,因該地區已具規模,而又因通西域與隔絕胡羌相通等問題相連,漢乃於河西之地首置了酒泉與極可能的張掖郡而集中開發河西。《史記·大宛列傳》載:“而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

酒泉郡。郡名來自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中關於酒泉的傳說,文言:“西北荒中有玉饋之酒,酒泉注焉,廣一丈,長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鏡。上有玉樽、玉籩,取一樽,一樽複生焉,與天同休無幹時。”王莽時改稱輔平。郡治祿福,下設9個縣,故城均在今甘肅省境。平帝時,有18137戶,76726人。見表3-7。

祿福,為羌語譯名。天,因縣境有天阪而得名。玉門,得名由來,過去皆言取義於西域玉石自此輸入。李正宇著文考證,玉門乃因《周易·說卦》中乾卦之象“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武帝欲在西北邊地設關,遂取“金關”“玉門”之名,以寓武拒、仁懷之義。會水,因縣內有眾水所會,故名。池頭縣,已出土懸泉置漢代簡牘不止一處記載有沙頭縣,而無池頭縣,論者認為池頭或係沙頭之誤寫,或在西漢某時已改名沙頭。

漢簡中發現的酒泉郡祿福縣有東鄉、王裏、慈裏;會水縣有宜祿裏。

2.張掖郡始設於元鼎六年(前111年)

《漢書·地理誌》張掖郡本注曰:“故匈奴昆邪地,武帝太初元年開”;而《武帝紀》則記曰:元鼎六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據《地理誌》,張掖郡與酒泉郡同時設置;而據《武帝紀》,則張掖郡與敦煌郡同時設置,當以前說為是。而設置時間,應在元鼎六年。初設之時,酒泉郡在河西走廊西部,張掖郡在河西走廊東部,其間大致以今黑河及其以北的鹽池明海沙漠區為界。

漢設酒泉郡是為“通西北國”,置張掖郡則是為隔斷羌胡交通。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斷匈奴右臂”,但酒泉郡遠在西北,無法實現隔斷羌胡聯係這一戰略目標。張掖郡(分武威郡之前包括武威郡轄地)恰處在匈奴與西羌交通要道,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漢武帝置張掖郡以“隔斷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削弱了匈奴的勢力。

張掖郡。原為匈奴渾邪王駐牧地,王莽時改稱設屏。郡名來由,《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曰:“張國臂掖,故曰張掖。”李文實認為,張掖是古羌語地名,“張”義為野牛,“掖”義為所在或出沒地,連起來張掖一名義為野牛出沒之地。郡治觻(lù)得,下設10個縣,其中有9個縣故城在今甘肅省境,另有居延縣,今劃歸內蒙古,但今民勤縣部分屬漢居延縣。平帝時,有24352戶,88731人。見表3-8。

觻得縣,顏師古注稱:“觻得,匈奴中地名,而張掖縣轉取其名耳。”則縣名為匈奴語原地名音譯,因境內有觻涫而得名。氐池縣治所,傳統說法是在今民樂縣北偏西的洪水鎮,但出土懸泉置簡牘中的驛置道裏簿中明確記載,氐池縣西去張掖郡治所54漢裏,則漢代氐池縣應在今張掖甘州區附近。驪靬,該地原為匈奴驪汗王駐牧地,後將驪汗訛寫為驪靬,遂為縣名。該縣係漢武帝開河西後的公元前111年所設。英人德效騫於1957年在倫敦發表《古代中國的一座羅馬城》一文,說,公元前54年,羅馬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在進攻帕提亞(中文古籍稱為安息,即今伊朗)的戰爭中大敗,本人被殺,所率將士2萬人陣亡,1萬人被俘,1萬人逃回。後來,被俘羅馬人逃出帕提亞,投靠築城於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的匈奴郅支單於。公元前36年,被俘羅馬人參與郅支單於城保衛戰,被漢軍俘獲後,漢朝廷在河西設驪靬縣安置羅馬降人。近年在金塔金關和敦煌懸泉發現有關驪靬的漢簡11枚,其中有二支紀年簡,“和宜便裏,年卅三歲,姓吳氏,故驪靬苑鬥食嗇夫,乃神爵二年(前60年)三月庚寅以功次遷為”,“公乘,番和宜便裏,年卅三歲,姓吳氏,故驪靬苑鬥食嗇夫,乃神爵二年辛”,證明驪靬之名的產生及設縣在郅支戰役之前,因而絕不是為安置所謂羅馬降人才設置驪靬縣的。考古材料否定了德效騫的猜測。

漢簡中發現的張掖郡觻得縣有北鄉義成裏、成漢裏、定安裏、富裏、萬歲裏、千秋裏、定國裏、壽貴裏、敬老裏、市陽裏、長樂裏、武安裏、常利裏、安國裏、都裏、富貴裏、安成裏、利處裏、延壽裏、安世裏、廣苑裏、傳圭裏、新都裏、益昌裏、宜水裏、平利裏、加德裏、石成裏、臨池裏、安定裏、萬年裏、步利裏、高平裏、安昌裏、道安裏、廣昌裏、安漢裏、胡裏、廣漢裏、長社裏、傷裏;昭武縣有萬歲裏、安漢裏、宜眾裏、樂成裏、鉼庭裏、益廣裏、市陽裏、宜春裏、便處裏、平裏、千秋裏、高昌裏、長壽裏;氐池縣有長樂裏、富貴裏、富昌裏、安定裏、大昌裏、平樂裏、宜樂裏、利裏、新師裏、昌樂裏、千秋裏、承明裏、武定裏、安漢裏、平利裏;屋蘭縣有富貴裏、安樂裏、大昌裏、漆栒裏、定裏;日勒縣有益壽裏、益利裏、壽光裏、長壽裏、高邑裏、萬歲裏;驪靬縣有萬歲裏;番和縣有便裏、郭邡裏、安漢裏;顯美縣有莫君裏(另居延縣有2鄉82裏,因其多不在今甘肅省境內,不錄)。

3.武威郡始設於宣帝元鳳元年至地節三年間(前80—前67)

《漢書·地理誌》武威郡本注曰:太初四年開;《武帝紀》則曰:元狩二年置。相差18年。考慮到漢昭帝設金城郡時由張掖郡劃撥了兩縣,所以太初四年、元狩二年均不可能建置武威郡。據張維華先生研究,武威建郡於元鳳元年至神爵元年(前80—前61)之間;據勞榦先生研究,武威建郡“早不得逾元鳳元年十月……晚不得逾地節三年五月”(前80—前67),將武威建郡年代的下限提早了6年。目前的研究,大致不出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