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齊靈公看到了希望(1 / 3)

走向弭兵

晉悼公的死訊傳來,齊靈公有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輕鬆。

十六年了,在晉悼公在位的十六年間,齊靈公仿佛被一張巨大的羅網所束縛,他感到一種窒息與屈辱。

自齊桓公之後,齊國的霸業凋零,但光榮與夢想仍然存留在一代代的國君心中。要恢複齊國的霸主地位,首先必須要阻擊晉國。在公元前589年,齊靈公的父親齊頃公邁出了堅強的一步。結果卻在鞍之戰中慘敗給了晉國人,威風掃地,齊頃公不得不前往晉國朝見霸主晉景公。這對於齊國來說,乃是一大恥辱。

齊靈公繼位後,開始為擺脫晉國的控製而努力。

在他在位的第九年(公元前573年),欒書殺死晉厲公,迎立晉悼公。晉的內亂,使齊靈公認為機會到了,可以擺脫晉國人的魔掌了。這一年,楚國發動侵宋戰爭,在宋國彭城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晉悼公號召各路諸侯共同出兵,齊靈公卻采取觀望的態度,拒絕出兵。彭城之戰結束後,晉國馬上糾集諸侯國,對齊國發動討伐戰爭。齊靈公這才明白晉國並沒有因為內亂而走向衰落,他不得不接受晉國人所提出的和談條件。即將太子薑光作為人質送往晉國,以換取和平。

雄心壯誌的齊靈公又一次吞咽下屈辱的苦果。

雖然屈從於晉國,齊國在東方仍然是一大勢力。作為擁有雄心的大國,唯有擴張才能有機會與晉國對抗。首先,齊靈公在東方推行小霸權政策,積極拉攏莒國。莒國在齊國的支持下,於公元前567年吞並了魯國的附庸國鄫國;同年,齊靈公大舉出兵,消滅了鄰國萊國。萊國的土地麵積與齊國相當,但是軍事力量薄弱。在齊國的打擊下,萊國徹底被齊國吞並,齊國的土地麵積擴大了一倍。

吞並萊國是齊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對齊國後來的崛起有著關鍵作用。齊國因此得到了更為豐富的漁鹽資源,鞏固其經濟上的優勢。萊國的冶鐵業發達,根據現存的“叔夷鍾銘文”所記,滅萊之戰中有功的齊國將領叔夷得到了四千名鐵匠。由此可見萊國冶鐵業之盛,這次擴張使齊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掃平萊國後,齊國在東方最強的對手就是魯國。

在齊國的支持下,莒國在公元前565年與公元前561年兩度入侵魯國。莒國作為一個小國,頻頻與魯國作對,這惹惱了大霸主晉國。公元前559年,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晉國以莒國政府通楚為借口將莒國會議代表扣押,實際上是對背後操縱者齊靈公的一次警告。

齊國與晉國的矛盾開始走向明朗化。

由於連年戰爭,諸侯國對晉國的命令越來越消極對待,這在討伐秦國的“遷延之役”中盡現無遺。齊靈公判斷晉國的霸業已經走到終點,應該到了齊國出頭之日了。公元前558年,齊靈公率領軍隊入侵魯國北部;同時指使其嘍囉國邾國入侵魯國南部。

晉悼公終於忍無可忍了,他打算召開諸侯會議商討出兵討伐邾國與莒國。

為什麼不直接打擊齊國,而隻是討伐其嘍囉國邾國與莒國呢?

晉國有難言的苦衷,首先南方的楚國仍然對中原虎視眈眈,不可不防;其次對秦國的軍事打擊虎頭蛇尾,沒有取得任何成果,晉國的西部仍然受秦國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貿然發動伐齊戰爭,晉國將陷入三麵受敵的困境。

但是晉悼公還沒有來得及實施打擊計劃,便因病而英年早逝,年幼的晉平公繼位。

晉平公剛剛上台,為了鞏固霸主地位,迫不及待地召開盟國峰會。

齊靈公沒有出席,甚至以往多次參加會議的太子薑光也沒有出席。齊國隻是派了大夫高厚參加會議,而其他國家都是由國君親自出席。齊靈公顯然不願意在聯盟中充當小角色,但也不願意與晉國過不去。派大夫高厚參加會議,隻不過是表明齊國還是在這個聯盟中的。

晉國不給齊國麵子。

在大會上晉國提出來,要求聯盟中的各成員國必須把所侵占的其他國家的領土悉數歸還。並當場逮捕了邾國與莒國的國君,理由是這兩個國家都參與了對魯國的入侵。邾國與莒國都隻是小國,小國比較容易受欺負。其實魯國真正的敵人是齊國,晉國礙於齊國是一個大國,還不敢公然在大會上逮捕齊國代表高厚。隻是殺雞駭猴,拿邾國與莒國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