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吳楚爭戰(1 / 3)

從公元584年起,晉國政府以巫臣之計,扶植吳國對抗楚國。此後吳國的發展速度堪稱驚人,頻頻侵擾楚國的東部,很快便成為楚國最重要的對手。

十四年後(公元前570年),楚國決定發動征吳之戰,希望經此一役鏟除心腹之患。

楚國首相子重親自出馬,大舉進擊吳國。

這是吳和楚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為了這次作戰,楚國做了充分的準備。參戰的士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堪稱精銳之師。楚軍在子重的率領下深入吳國,攻克鳩茲和衡山,勢如破竹。眼看勝利在望時,子重卻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誤以為吳軍已經不堪一擊了,吳都指日可下。他有點得意忘形,認為不必興師動眾了。自己率領大部隊返回楚國,提前準備慶功宴了,而把攻克吳國首都的任務交給了鄧廖。

鄧廖是楚國軍界的後起之秀,他率一支人數為三千三百人的精銳部隊,包括三百名戰車士兵及三千名步兵進攻吳國都城。顯然楚國人並不把吳國人放在眼裏,但輕敵的後果往往是致命的。

吳國雖然在武器裝備和戰術水平等方麵不是楚國的對手,但戰場上沒有絕對的強,也沒有絕對的弱,關鍵在於戰機的把握。屢戰屢敗後,吳王壽夢領教了楚軍戰鬥力的強大。但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憑借堅韌不拔的意誌力與楚軍周旋,尋找楚軍的破綻。

戰機終於出現了。

鄧廖年輕氣盛,一路長驅直入。在沒有援軍策應的情況下,孤軍深入。吳王壽夢故意且戰且退,將鄧廖兵團引入埋伏圈中。正當鄧廖趾高氣揚時,吳軍主力突然從四麵八方殺出。喊聲震天,楚兵團陷入重圍!

這一戰,楚軍大敗。三千三百人的部隊,隻有三百八十人僥幸生還。其餘將近三千人不是戰死,便是被吳軍俘虜,連楚國軍界新星鄧廖也兵敗被俘。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鄧廖兵敗之時,先前回國的子重已經在楚國太廟舉行盛大的伐吳慶功活動,慶功會開了三天。豈料突然快馬來報,鄧廖遭到全軍覆沒的下場!

吳國人並不善罷甘休,易守為攻,攻入楚國。在楚國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奪取了駕邑。

慶功會剛開完,鄧廖兵敗和駕邑被奪的消息陸續傳來。楚國人將憤怒發泄到子重身上,輿論的矛頭都對準這位楚國令尹。子重深感羞愧,在眾人麵前抬不起頭,竟然鬱鬱而死。

此時正是晉悼公雄霸中原的時代,楚國在北麵艱難地與晉國抗衡,無力繼續發動對吳國的征伐。到了公元前561年,一代雄主吳王壽夢去世。他是吳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君主,在他統治的二十五年裏,吳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其餘三子分別是餘祭、餘昧和季紮。其中季紮最有才華,吳王壽夢生前打算把王位傳給季紮。但季紮堅決推讓,最後由長子諸樊繼任為太子。諸樊想完成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要把王位讓給季紮。季紮索性拋棄家室,到鄉下去種田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當中原諸國不斷出現兄弟相殘的政變時,蠻夷的吳國卻還保持著淳樸的傳統。

老子有這麼一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如果把這些話與老子生活的年代相對照,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禮義文化越發達的中原國家,政治陰謀越多;反倒像秦、楚和吳這樣有著濃厚蠻夷色彩的國家,政治上相對穩定得多,這種現象值得引起深思。

在吳王壽夢去世後的第二年,楚共王也去世了,其子楚康王繼位。

以中原的文化傳統,當一個國家君主去世時,一般是不對其發動戰爭的。但是吳國是個蠻夷之邦,哪裏管得了這些禮儀呢?在吳王諸樊看來,這正是出兵伐楚的大好時機。

吳國大軍出動,直殺向楚國,此舉震怒了楚國人。

自從楚國強大以來,都是它欺負別人,哪輪到別人欺負到頭上來呢?楚國政府馬上任命名將養由基為大將,迎戰吳軍,司馬子庚率大部隊隨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