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既是一位有雄才偉略的君王,同時也是一個冷血人物。
他先借專諸之手刺殺吳王僚,後又借要離之手刺殺慶忌。如今又把目光盯住了逃亡在徐國與鍾吾國的掩餘與燭庸,兩人都是吳王僚的弟弟。
公元前512年,即吳王闔閭三年。吳國政府對徐國和鍾吾國頻頻施壓,要求兩國分別交出吳國公子掩餘與燭庸。徐國與鍾吾國都是小國,得罪不起吳國,便偷偷告知兩位公子。兩位公子走投無路,看來隻能逃往楚國了。
楚昭王敞開胸懷,接納了掩餘和燭庸兩個吳國公子,將兩人安置在養邑,並賜給大片土地。在楚昭王看來,如今吳王闔閭重用楚國叛徒,使得吳國對楚國的虛實了如指掌,他也想通過接納吳國公子來掌握吳國的軍事情報。
確實,在吳王闔閭的臣僚中,他最信任的兩個人都是楚國人,這兩人是伍子胥與伯嚭。
在吳王闔閭奪權的路上,伍子胥功不可沒。闔閭即位後,即任命伍子胥為行人。即外交官,並參與政事。闔閭問他:“寡人想要富國強兵,稱霸諸侯,不知要怎麼做呢?”
伍子胥聽後頓首道:“我不過是楚國的逃犯,父兄慘遭殺戮,連屍骨都無人收葬。我蒙罪受辱,前來投奔大王。大王不加殺戮,已是知足,又哪敢參與政事呢?”
吳王闔閭笑道:“要是沒有先生相助,我恐怕還得帶著兵在前線打仗呢,哪裏可以得到王位呢?現在百事待興,我誠懇地希望有您相助教導,您怎麼說這樣的話呢?”
其實伍子胥並非不想有一番作為,但他心有顧慮。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如今闔閭已經實現稱王的夢想,自己又立下大功,誰曉得下場是好是壞呢?他索性把話挑明了:“我聽說謀事之臣,在為君王排憂解難後,必定不被君王所重用了。”
闔閭一聽,心裏明白了。他誠摯地對伍子胥說:“先生怎麼這麼想呢?沒有您,我就沒有可以暢所欲言的人了。我雖然得到王位,但事業剛剛開始。我國僻處東南,地勢險阻。氣候潮濕,還有江河的水患,國家沒有堅強的防禦。民眾沒有依靠,沒有建立儲備,還有許多荒地未開墾。百事待興,我正要向先生請教哩。”
這一番話,讓伍子胥心裏的石頭落地了。他打心裏覺得,吳王闔閭確實是位有著遠大理想與抱負的君主,闔閭的事業就是自己的事業。想到這裏,他對闔閭說:“要治理國家,首先得使國家安定,社會有秩序。民眾各盡其職,然後才可以成就王霸之業。”
闔閭是真心向伍子胥討教,並非作秀。他很明白,吳國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根基卻不深。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於是他又問:“具體要怎麼樣做呢?”
伍子胥提出了十二字方針:“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這其實是把楚國經驗搬到了吳國。如果用後來孫子的話說,伍子胥的戰略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樣,楚國與吳國兩個國家都拚命地築城。築城是一件很勞民傷財的事,可是效果有所不同。楚國是將築城當做抵擋吳國進攻的防線,而吳國築城則是作為一種戰略威懾。從雙方戰略態勢看,楚國仍然是消極防守,而吳國仍然是主動進攻。
為了打擊對手,吳王闔閭大肆收留楚國的逃亡分子,伯嚭就是其中一人。
伯嚭是楚國三朝重臣伯州犁的孫子,二十多年前,王子圍(楚靈王)
發動政變。推翻楚王郟敖,誅殺伯州犁,而伯嚭便逃到國外。吳王闔閭上台後,同樣是楚人的伍子胥得到重用。伯嚭想碰碰運氣,便前來投奔。
伍子胥在吳王麵前大力舉薦伯嚭,伯嚭的經曆與他自己有類似之處,因而在內心深處他把伯嚭當做了同病相憐之人。初見伯嚭時,伍子胥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一種親近感,覺得他是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吳國大夫被離問伍子胥:“您為什麼第一次見到伯嚭就信任他呢?”
伍子胥答道:“我們身世有相似之處,正所謂同病相憐。誰不愛自己的親人,誰不懷念自己所思念的人呢?”
被離提醒伍子胥:“您所看到的隻是外在的相似,伯嚭內心深處是不是跟您類似呢?”
伍子胥沒想過這個問題,他答道:“這我就不知道了。”
被離歎了一口氣,對伍子胥說:“您要小心點啊,依我觀察,伯嚭眼光如鷹,走路時似虎。完全是一個追逐名利之人,他的性格跟您可不一樣。您得小心點才行,不可太親近了。”
這一番話,伍子胥並不以為然。他仍然向吳王闔閭舉薦,使得伯嚭被任命為大夫,並很快成為吳王所信任的人之一。
掩餘和燭庸兩人逃往楚國後,吳王闔閭歸怒於徐和鍾吾兩國政府的通風報信,決心拿徐國與鍾吾國開刀。
公元前512年冬季,吳國大軍突然掩襲鍾吾國。鍾吾軍隊大敗,君主成為吳軍的階下之囚。這是吳王闔閭奪位後的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旗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