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郢都失而複得(1 / 3)

一國之君楚昭王逃到哪裏去了?

早已習慣了榮華富貴的楚昭王,不得不體會人生的辛酸了。逃出郢都後,他漫無目的地流竄。先是向西到了睢水,又向南進入雲夢澤。雲夢澤是一片沼澤地帶,這裏是強盜出沒之地。楚昭王在郢都時沒有把這些強盜放在眼中,可是現在失魂落魄的他,才真切地感受了社會之不太平。

晚上,楚昭王一行人就在雲夢澤紮了個簡易的帳篷。雖然簡陋不堪,總算有個睡覺之地。不想入夜後,雲夢澤的強盜們突然殺了出來。這些強盜大概也不曉得他們麵前的人就是楚國的統治者,其中一名小嘍囉操著一把戈衝著楚昭王跑過來,揮戈朝楚昭王的腦袋猛劈過來。楚昭王嚇得身體發軟,兩腳不聽使喚。眼看就要命喪戈下時,突然一個人奮不顧身地撲到昭王前,用後背替昭王挨了這一戈。

這個人是寢尹王孫,王孫這一撲救了楚昭王的命。

強盜們被打退了,楚昭王心裏一想,本想逃到雲夢澤中可以躲避吳軍。不料卻遇到強盜,唉,哪裏才是安身之所啊?在雲夢澤北有一鄖縣,對,就先到鄖縣去躲躲吧。至少那裏還有楚國官員接待,不必在大澤中風餐露宿了。

鄖城的長官叫“鬥辛”,是鬥成然的兒子。鬥成然就是蔓成然,他曾起兵反楚靈王,在楚平王殺兄政變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是楚平王即位不久,鬥成然自恃居功至偉,無法無天。楚平王狠下殺手,處死鬥成然。不過楚平王念及鬥成然的功勳,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其兒子鬥辛封為鄖公,遷移到了鄖城。

鬥辛有個弟弟,名叫“鬥懷”。他聽說楚昭王逃難來了,便糾集了一批人磨刀霍霍,準備趁機幹掉楚昭王。鬥辛見弟弟殺心大起,吃驚地說:“你想幹什麼?”鬥懷吐了一口惡氣說:“當年楚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現在我殺他的兒子,這有什麼不行呢?”

看來恩怨分明且有仇必報,是楚國男兒的一大特色。

鬥辛大怒,製止道:“君主殺臣子,怎麼可以記仇呢?君令就是天命,父親死於天命,能怨恨誰呢?楚王大權在握時你不敢報仇,如今落難了你想乘機殺他。畏強淩弱,這算什麼英雄好漢呢?乘人之危乃是不仁,幹出抄家滅族的事,乃是不孝。如果你莽撞行事,我先殺了你。”

話雖然這樣說,鬥辛還是很擔心自己的弟弟會對楚昭王下毒手,看來不能久留在鄖城。他悄悄地帶著楚昭王一行人,離開鄖城前往隨國避難。

這時吳王闔閭已經打探到楚昭王逃到隨國,便派一支軍隊追趕。到了隨國後,吳國人威脅隨國政府說:“漢水流域原本是周室姬姓子弟的封國,後來全部被楚國吞並了。現在上天降罪於楚國,可是貴國居然收容楚王,這豈不是愧對周室嗎?如果你們交出楚王,漢水以北的地盤就都歸你們所有。”

隨國隻是個小國,吳國人的要求讓隨侯很是為難。這時形勢對楚昭王來說十分凶險,吳國人已經到了隨國的宮殿前。而楚昭王則躲在宮殿後,楚昭王的哥哥公子期說:“現在事情緊急了,還是讓我來扮作楚王,把我交給吳國人吧。”

楚昭王猶豫不決時,有一臣下名叫“鑢金”,他站出來說:“這不是上策,上策是讓隨國政府拒絕吳國人的要求。”話雖這樣說,可是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主動權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鑢金自告奮勇,遊說隨侯道:“隨國隻是個弱小之國,又靠近楚國,卻一直存活到今天,這都是得到楚國的庇護。隨國與楚國曆代都有盟約,到現在也仍然是同盟的關係。吳國人的要求,您得三思而行。”

隨侯一聽,心裏掂量了一下。如今雖然郢都陷落了,可是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楚國還是得罪不起的。想到這裏,他便以占卜不利為由,婉言拒絕了吳國人的要求,並說道:“吳國所憂慮的,並不是楚王一人。倘若吳國把楚國滅了,我豈敢不聽吳王的命令呢?”

顯然,隨侯回答得很有水平。如果吳國人沒有實力滅了楚國,那對不起,我不能交出楚王,否則日後我會倒黴的;如果你們有實力滅了楚國,那也不必在意區區一個楚王。吳國人聽後也沒辦法,現在雖破郢都,但孤軍深入,不宜得罪太多國家,隻好悻悻而去。

楚昭王在隨國安頓下來後,公子期返回楚國召集各地的部隊,準備反擊吳國侵略者。與此同時楚昭王的另一個哥哥子西也收編了柏舉之戰後潰敗的楚軍殘餘,扯起抗戰的旗幟。

吳國兵團在此時卻犯下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

占領郢都後吳軍並沒有乘勝進擊,擴大戰果;反而北上進攻鄭國。進攻鄭國還是伍子胥的主意,其實也是他的私心。

伍子胥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他強烈的報複心既成就了偉大的事業,也成為其絆腳石。當各地楚軍開始團結在公子期與子西的周圍堅持抗戰時,伍子胥卻提出來北上攻略鄭國。當年伍子胥與太子熊建逃亡到鄭國時,熊建因密謀勾結晉國人奪取鄭國,被鄭定公與子產擒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這對伍子胥來說,也是一大深仇,非報不可。

吳軍北上,迫近鄭國,鄭國震動了。這時鄭定公已死,在位的是鄭獻公。你想想,強大得令人畏懼的楚國,那麼輕鬆地便被吳軍攻下郢都。以鄭國的實力,如何抵擋得住吳國人呢?他便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擊敗吳軍,我願意與他平分鄭國。”

有一個人慨然應募,他對鄭獻公說:“我有辦法讓吳國人退兵,而且不用動一刀一槍。”鄭獻公聽了後,將信將疑。不曉得這個人究竟是有天大的本領,還是有刀槍不入的法術?可是現在也顧不上這麼多了,既然此人這樣自信,就讓他去試試吧。

伍子胥正率軍準備渡河,突然見江心處漂來一葉小舟,舟上是一名艄公。這名艄公一邊搖著船,一邊哼著歌,朝伍子胥的方向劃來。劃到近處時,隻聽見艄公在船上高喊道:“蘆中人——”伍子胥聽了後心裏一怔,想起了往事。當年自己從楚國逃往吳國時,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老漁夫正是這樣稱呼他的。他趕緊抬頭一看,以吃驚的口氣問道:“您是什麼人?”

艄公回答道:“我是老漁翁的兒子啊。我父親死後,我便到了鄭國。如今國君聽說吳軍來犯,十分恐慌。便發令全國,有誰能使吳軍退兵,願意與他平分鄭國。我想起我父親與您曾有一麵之緣,並非想得到榮華富貴,隻是懇求您能保全鄭國。”

伍子胥這個人恩怨分明,有怨必報,有恩也必報。他沒有想到在這裏竟然遇到了恩公的兒子,百感交集,感歎地說:“唉,當年要不是你父親的救命之恩,我哪有今天啊?蒼天在上,我豈敢忘了此恩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