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該是當時交通不發達,信息傳遞不方便的緣故。隔了一條寬寬的巴河,就使得河西的動作比河東慢了半拍。八月十五日,河東義旗舉起,河西才風聞了此事。盡管河西官府嚴厲打壓,河西地區還是急促的完成了革命的宣傳發動。在十五日後的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人們集中用三天時間串親戚、找朋友,相互告知,突擊完成了革命宣傳任務。很快,河西也豎起了起義的旗幟,融入到滾滾的革命洪流中。
元朝末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是先從巴河開始的。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最初參加的義軍郭子興所部,就是紅巾軍中的一支。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常遇春,據說就是如今茅草河地帶常莊村人。聽老人講,常遇春的母親將他產在一塊茅草地裏。生下常遇春後,他母親就氣力耗盡而死。產血殷紅了一大片的茅草地,到現在,茅草河地帶還有紅茅草的存留,人說就是那時延留下來。後來,常遇春被人撿起,撫養成人,參加了義軍,多立戰功,成了名動天下的一員上將。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人們在歡慶勝利時就想到了月餅,想到了那個至關重要的八月十五日。河東的人們,因為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揭竿起事而歡呼。河西的人們則因為八月十五日是他們開始融入革命的標誌而祝賀。八月十五日,時逢中秋,親友之間,相互走動走動,倒也迎合了人們對親情友情的想念。久而久之,一個約定俗成的節日,就給保留下來。到現在,仲秋節成了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每逢中秋,人們迎來送往,相互傳達著親情和友情。當然來來往往的過程中,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信物。雖然它已不再載負什麼秘密行動的功能,但卻作為一個對仲秋文化紀念的信使,依然繼續著它的傳遞。
至今,茅草河地帶留有那次大起義發動時烙在兩岸文化上的記憶。僅僅一河之隔,仲秋節走親串友的日子就有明顯不同。河東地區,一進入每年的八月份,逢雙日,就開始了親朋好友之間的相互走動,一直持續到節前的八月十四日止。河西地區,則是一定要等到節後的集中三天時間才去完成親友間的迎來送往。即便兩個隔河相望的村莊,人們不知是有意或是無意,都各自堅守著自己的時間,輕易不作改變。有人問了,如果是河西和河東之間的兩家結下親戚,怎樣走動呢?這個好辦,去河東時按河東,去河西時說河西就成了。
一條小小的茅草河,卻成了中秋文化裏兩種習俗的分野之地。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和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同一個節,同一個方式,一直沿襲在不同的時間裏。這讓茅草河兩岸的人們不無自豪著。
張莊在巴河的東岸,這個時節,張敬純是方圓幾十裏以內首屈一指的人物。
張敬純弟兄三人,他是老大。按照家中老父親的鋪擺打算,他是習武的。幼小的時候,家中出了錢糧,聘請了當地有名的拳師,教習他武功。他也很有些這上麵的天分,加上天長日久的拳腳鍛煉,一般人是近不得他的身的。曾經有過分教,七八個與他年齡相若的壯年小夥子為考證他的武功,對他一齊夾攻,不消一刻,竟都被他撂倒在地。不過,他也時刻謹記練武之人必須要有武德,從不去做欺淩別人之事。同時,他也不是那一介莽夫,遇事知分寸,更曉得度事憑智謀的。
老二張敬安在父親的授意下,早早投在私塾裏念書。幾年下來,竟成了村裏第一有學問的人。隻是他天性謹慎,把握不準的事情斷不肯去做。所以一直委身在小村裏,教習幾個書童讀書識字。等到國民政府在巴河地帶創立了新式學堂,受人舉薦,敬安就成了一名鄉村教員。雖然薪水不多,倒也挺受人尊敬。那年頭,能夠識文斷字的沒有幾個,但愈是這樣,人們就愈是出奇的尊重知識,敬重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