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亭在敬忠的陪同下,足跡幾乎踏遍了巴河的角角落落。在巴河的曆史上,從來沒有過哪一任的地方官員,如此深切的體察過這裏的窮沙惡土。有感於巴河的民生瘠弱,楊縣長更深層次的分析了致使巴河匪患嚴重的根本所在。是過分貧瘠的土壤,才滋生了這裏的土匪為患。人們從地主那裏租種土地,一年辛苦下來,從土地中的所得要養活一個家庭,卻是勉為其難。要有大半年吃糠咽菜的日子,人們才能支撐下來一年的光景。倒不如作個逍遙自在的土匪,痛快得一時是一時。也省得朝日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還是撈不到一個吃食的安穩。
楊縣長深知治理巴河的土匪,如果僅僅將他們打殺是不夠的,那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但是眼下不治理他們,卻又要影響到巴河的穩定,讓人們不能安心生產,甚至會有更多的人受其裹挾,加入到土匪行列中去。思慮再三,楊縣長還是決議對巴河的土匪們痛下殺手了。
但是如何痛下殺手,又是一個問題。依靠政府掌握的軍隊去極力剿撫匪眾,顯然不是辦法。國民政府的幾個頭頭們整日忙著戰事,相互間鬥來鬥去,尚且嫌兵源不足。又兼著南方幾省鬧***蔣委員長極力圍剿。如此情境下,政府絕對不會開列出一支軍隊去幫助你維持地方治安。況且那些軍隊裏的長官見到地方政府的官員,個個都如同大爺似的,要你捧著、供著才行。稍有不如意,就給你攪騰個烏七八糟。再有的雜牌軍,比土匪更是壞得厲害。若是貿貿然的請一支隊伍入境來鎮壓土匪,那可是請也容易送爺難。土匪滅成滅不成,光是他們吃喝招待的費用,就會把你一個小縣的家底撅幹。憑恃自己一二十人的手槍衛隊和一些維護治安的警察,督辦剿匪事宜也是不成。剿匪不是一時半會兒就會成就的,衛隊和警察若是去全力對付土匪,地方政府的日常工作便是不能開展。最後,楊縣長還是從敬純的紅槍會上看到了希望。紅槍會是一個民間自發結社形成的組織。因為其自發性,就有了它產生的社會基礎,同時又因為來自民間,使它有了更為久長的生存基礎。如果能夠給予紅槍會以適時的匡扶和適當的引導,用它來對抗巴河的土匪,是再為合適不過的了。又兼加著紅槍會的會長張敬純與自己是幼時發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緣故,使他對紅槍會格外的倚重起來。
在上次離職巴河縣縣長之前,楊敬亭曾經授予敬純四村八寨總保長的職銜。意在利用紅槍會,讓敬純督領一方,嚐試這一計劃的初步實施成效。還算不錯,相當一陣子,土匪們不敢鬧出大的動靜來。誰知,隨著戰事一起,自己離任去職之後,土匪又猖獗起來。特別是在火燒廟新興了一支土匪,頭領竟然是那個當日自己在張莊向其敬酒的屠匪壯士。聽說他們手裏還搞到了短槍,發展甚是神速。短短幾年就躋身於巴河三股悍匪之列,並有後來居上之勢。真是造化弄人,當日的滅匪壯士,一朝淪為土匪頭子,讓人好不心痛。
現在,楊縣長要給敬純更大的權杖,好進行有效的剿匪事宜。讓他管轄四鄉十八寨,也就相當於小半個巴河縣,其地麵幾乎把三股大匪的地盤都囊括了進去。這是楊縣長複任後,作出的一個大動作。下一步他就要督促張敬純對土匪大加殺伐,好讓巴河綱紀得到整肅。他深切的感受到,如果巴河的土匪為患得不到有效遏製,那麼,自己的巴河縣縣長算是白做了。
在接受楊縣長的任命後,敬純自是加緊對紅槍會的操練。好在在上次酒席之上,有敬安的幫忙,讓他將那些素常對自己看不上眼的保長們歸整到了旗下。這就使得紅槍會在四鄉十八寨的每個莊村,能夠自由出入,也就便利了對土匪的追剿堵殺。說實話,有不少的土匪就藏匿在莊村之中,是他們綹子裏暗伏的眼線。另外的一些村子,畢竟不像敬純經營的張莊這樣,土匪們潑水難進。在張莊除去以前的張老歪和張敬義之外,再難找出第三個做土匪的,其餘的村子可就難說了。紅槍會在四鄉十八寨的範圍內,隨意走動,這就保證了行動的統一性。中間不會再有某一保長不同意紅槍會進入他們的村落而另生枝節,也就不易為那些眼線警覺到,從而走漏了消息,妨害了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