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將在這一站中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明朝時期為抵禦瓦剌大軍而進行了北京保衛戰。瓦剌取得土木堡之戰的勝利後,想一舉消滅明王朝,隧揮師直逼明都北京。兵部尚書於謙積極防禦擊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1449年八月,明軍在土木堡之戰中全軍潰敗,英宗朱祁鎮被俘虜。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動。英宗弟朱祁鈺奉皇太後之命監國,召集群臣商議國事。於謙反對南逃,主張堅守一戰。他力排眾議,迅速調集軍隊積極備戰,誓死抗擊瓦剌軍。
八月,於謙擔任兵部尚書,在百官要求下將“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王振的心腹也被激憤的百官打死。九月,朱祁鈺在群臣的合請下即位,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朱祁鈺即為明景帝。北京保衛戰經過示意圖
十月初一日,瓦剌大軍兵分三路大舉攻打京師。2萬東路軍作為牽製力量,由古北口攻打密雲;5萬中路大軍由宣府攻打居庸關;10萬大軍組成的西路軍由也先親自率領,挾製英宗從集寧途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克白羊口(今天鎮北)後南下直指紫荊關。明廷得到瓦剌軍已經進逼北京的消息,立即將京師戒嚴。初五日,明廷下詔諸王派兵保衛京師。初八日,於謙奉命提督各營兵馬,節製諸將。劉安、王通協同保衛京師。初九日,也先率領大軍抵達紫荊關。瓦剌軍在投降的宦官的帶領下很快攻破紫荊關。明軍守將韓青、孫祥戰死。瓦剌軍遂從紫荊關和白羊口兩條路線直逼北京。
於謙布置兵力,並親自在防守重點德勝門督戰。明軍眾將士上下一心,皆誓死保衛京師。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達北京城下。當晚上,彰義門守軍迎擊敵軍,斬殺敵軍數百人,軍威大振。也先假意議和,企圖誘使於謙等人迎駕並將其擒獲。於謙沉著應對,一方麵派人進見英宗,另一方麵加緊備戰。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部隊攻打德勝門。於謙料到瓦剌軍要從此進攻,就事先派人設伏。明軍利用火炮、火銃配合作戰,迫使瓦剌軍北退。於謙根據戰事及時調整部署,命武興、王敬、王勇率軍迎戰瓦剌軍。明軍先擊敗敵軍的前鋒,但由於自亂陣腳,遭到瓦剌軍的反擊。明軍敗退,武興陣亡。瓦剌軍追至土城。土城一帶居民奮起抵抗,為明軍援軍贏得時間。經過5天激戰,明軍接連取得勝利。攻打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由於天氣寒冷,明軍守將汲水澆城牆,牆壁結冰,而無法進攻。經過7天的戰鬥,瓦剌軍的進攻都被挫敗。明將羅通曾三次出關追擊敵軍,斬殺敵人無數。也先得知明援軍即將聚集唯恐後路被斷,於是決定在十月十五日夜裏北撤。於謙下令乘勝追擊。二十四、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州市)、固安等地再次大敗瓦剌軍。各地人民因為深受瓦剌軍騷擾已久,也紛紛組織起來配合明軍襲擊。很快,明軍就奪回了瓦剌軍在沿途各地掠搶的許多百姓和財物。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撤出塞外,京師解圍。
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到明廷,於謙如何力排眾議主張抗戰的?
京師得到土木堡戰敗的消息,舉朝震恐。皇太後命英宗弟朱祁鈺擔任監國,召集群臣商議國事。擔任翰林院侍講的徐珵首先提出南遷逃跑的建議。此時擔任兵部侍郎的於謙堅決反對南遷。他認為主張南遷的人,罪當論斬!京師本來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都則大勢便去。針對這樣危機的局麵,於謙奏請確立新的國君來主持朝政,用以穩定人心。並且緊急從各地召集勤王兵入京援助,誓死抗擊瓦剌軍。皇太後、朱祁鈺以及朝中的大多數大臣都讚成和支持於謙的觀點。
瓦剌軍退走後,也先又以送回英宗為借口試探明廷,於謙是怎樣應對的?
京師保衛取得勝利後,也先聲稱要送回英宗。明廷部分人想議和妥協。於謙認為也先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趁機勒索財物,千萬不能中計。他下令邊關眾將要一如既往地做好防禦工事。1450年,明軍多次擊退也先對邊塞的侵擾。為了加強京城的防禦,於謙又改編了京師的三大營。明廷京師和邊將防禦力量的增強,使得也先無機可乘。
大開眼界
京師保衛戰的勝利,除了軍民同心之外,也與於謙的正確決策和指揮是分不開的。戰鬥中,他沉著應對,臨危不亂,又能根據戰鬥及時調整戰略部署,使得軍隊相互協作共同禦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