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兵中秀才”吳佩孚(1)(1 / 3)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中唯一一名中過秀才的人。不過,他的秀才沒當幾天,就因為雇人鬧事被革去了。俗話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吳佩孚這個秀才進入軍界後,不但沒有“有理說不清”,反而到處說理,他妙語連珠,能言善辯,經常弄得其他軍閥無力反駁。和曹錕聯合之後,他成了曹錕身邊一員“罵將”,後來竟到了逮誰罵誰的地步。他罵段祺瑞賣國求榮,罵梁士詒勾結日本,罵張作霖圖謀不軌,引經據典、鋪排陳述,罵得有理有據,不少人因為受不了他的罵而被迫辭職。

吳佩孚是八大軍閥中唯一一個沒有正式當過大總統的人,但是在曹錕執政期間,他卻以十萬兵力實際掌控了北洋政府。他和曹錕關係很好,張作霖為了挑撥兩人關係,不無調侃地對曹錕說:我聽說你是吳佩孚的傀儡啊!

鮮為人知的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天安門、故宮三殿,全靠吳佩孚的功勞。當時,北洋政府曾一度想拆除故宮,在其址建造現代建築,吳佩孚趕忙通電製止,還號召全國一起抵製,如果沒有吳佩孚,恐怕今天的北京將會是另一種麵貌!

二十三歲中秀才,家境不濟嗜鴉片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出生於山東蓬萊的一個普通家庭裏。父親叫吳可成,篤信佛教,在蓬萊縣城開著一家名叫“安香”的雜貨鋪,還耕種著幾畝田地。吳佩孚在家裏排行老二,因為哥哥夭折,他實際上成了吳家的長子,但鄰居們還是稱呼他為小二子。吳佩孚的出生頗具神話色彩。據說,這天,吳可成在鋪子裏忙活了半天,非常疲倦,就坐在桌前睡著了。隱約間,他看見一個身穿金色盔甲的魁梧大漢走進鋪子,來人自報家門,說自己是戚繼光。吳可成連忙起身迎接,就在這時,眼前的金色武將不見了,裏屋傳來接生婆的喊聲:“是個大胖小子!”吳可成夢見戚繼光的事在街坊之間傳開了,大家都認為吳佩孚就是戚繼光轉世,吳家人就根據戚繼光字“佩玉”,給兒子取了“佩孚”這個名字。因為家人的灌輸,吳佩孚長大後也覺得自己和戚繼光十分有緣,對他非常推崇。

到了讀書的年齡,父親把吳佩孚送到當地的私塾裏讀書,學習四書五經。吳佩孚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對遊戲、惡作劇統統不感興趣,隻是用功讀書。有一次,學生們趁先生不在,又頑皮起來,弄得課堂鬧哄哄亂糟糟,隻有吳佩孚在閉目背書。這時,先生從外麵回來,看到眼前的情形,一邊嗬斥學生們沒有紀律,褻瀆聖賢,一邊對吳佩孚大加讚揚。

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裏,無論家境如何,考取功名似乎都是唯一的出路。在父母思想灌輸下,吳佩孚對科舉有著不一樣的幻想。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幻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治階層,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所以,吳佩孚在學業上非常用功。

吳佩孚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弟弟還小,家裏的店鋪和農田都無人照料,吳佩孚隻能輟學在家,照看“安香”鋪子,並依靠代人寫信、寫對聯賺取生活費用。吳佩孚並不懂經商,過了沒多久,鋪子就支撐不下去了。當時,登州水師到蓬萊招募新兵,入伍的士兵不僅能夠得到每個月二兩多餉銀,還可以選擇在本地訓練,訓練結束還可以繼續到軍營中當兵。為了謀生,吳佩孚隻好棄筆投戎,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對四書五經的學習,隻要有閑暇時間,他就拿出書來,搖頭晃腦地誦讀,寄希望於有一天考中秀才。

1896年,甲午戰爭剛剛結束,蓬萊當地很多人為了躲避戰亂,早在幾年前就離開了蓬萊,而吳佩孚卻始終沒走——他知道,1896年是朝廷規定的科考年,他覺得,戰亂給自己帶來了機遇,當年科舉考生銳減,自己這次說不定能夠考中。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正如電影台詞裏所說,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戰亂確實給吳佩孚帶來了機遇,但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

不出意料,吳佩孚果然考中了秀才,從此,他再也不是鄰居口中的小二子,而是“吳秀才”了,一想到這裏,吳佩孚就打心底高興。

中國國門大開之後,抽鴉片之風盛行,吳佩孚所在的蓬萊,鴉片館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就在考中科舉的第二年,吳佩孚染上了鴉片癮。鴉片館的格局和現在的餐館類似,一張大通炕是“普通席”,另外還有一個一個的單間,類似於餐館裏的雅間。這天,吳佩孚煙癮上來,來到鴉片館內,發現所有位置都占滿了。他掀開一個“雅間”的簾子,看見同鄉一個姓翁的豪紳在裏麵吞雲吐霧,他想進去與之分享空間,卻被翁姓豪紳拳打腳踢地趕了出來。為了報複,吳佩孚收買了當地幾名混混,讓他們到翁府揍姓翁的一頓出氣。說來也巧,幾人來到翁府時,翁府正在為老太太辦壽宴,幾個混混走過去,掀翻桌子,還叫停了正在演出的戲劇。翁家人一打聽,這些都是吳佩孚指使的,氣不打一處來,馬上稟報官府,官府不僅革去了吳佩孚秀才的稱號,還下令全城緝拿他歸案。老家是待不下去了,無奈之下,吳佩孚隻好選擇遠走他鄉。臨走前,他信誓旦旦地向母親告別,聲稱要“立功異域,名垂史冊”,吳母不無擔心地說:“兒子啊,你一個人在外,不要惹事娘就心滿意足了。”沒想到,很多年以後,吳佩孚果然在軍界取得了卓越的功勳,也果然在曆史上留下了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