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東北之王張作霖(2)(2 / 3)

之後就是對付段芝貴了。張作霖在對付段芝貴時用了一招借刀殺人,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張作霖當時任奉天將軍下第二十七師師長,馮德麟任第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與段芝貴矛盾積深,張作霖就趁亂世各地都在鬧獨立之際拜訪馮德麟,說東北的地方就該東北人自己治理,倘若把段芝貴趕跑,按能力、資曆、輩分我們都應該擁護馮師長為將軍。

馮德麟對張作霖這番話很受用,便以複辟帝製的推動者之罪名要對段芝貴興師問罪。這時,張作霖又站到段芝貴一邊充好人,打著保護段芝貴的旗號勸段芝貴逃離奉天。張作霖在火車站送段芝貴離開,還奉上大批金銀,不僅讓段芝貴深受感動,還在當地留下了好名聲。令人想不到的是,段芝貴的火車剛剛出關,張作霖就派人截下了火車,將車上的財物全部充公。張作霖自導自演了一出冒著得罪奉天各界的風險救下段芝貴的好戲,段芝貴父子回到北京後竟然毫不察覺,還到處說張作霖的好話,最終袁世凱任命張作霖處理奉天軍務,兼任巡按使。這一係列事件惹惱了馮德麟——自己忙活半天把段芝貴擠跑了,最後好處全讓張作霖得到,馮德麟從此和張作霖結下了梁子,他動不動就在奉天搞軍事練兵,一副隨時都要拿下張作霖的氣勢。本來雙方旗鼓相當,但是一步錯步步錯,馮德麟搭上了張勳複辟的船,有錢買船票卻沒錢下船,本想複辟之後獨占東三省,沒想到張勳複辟不到一百天結束,馮德麟的名聲也一落千丈。至此,張作霖掌管了整個奉天的軍政大權。

奉天有二虎相爭,黑龍江更是為了督軍職位打得不可開交,總督換得就如看戲一般,最終黑龍江分成了兩個派係——畢桂芳派和許蘭洲派互不相讓。張作霖從其中看到了可乘之機,他以調停兩方為名,乘亂要奪取黑龍江的大權。在張作霖大軍的壓迫之下,黑龍江方麵的軍隊隻能選擇屈服,此時北洋政府因為全力鎮壓張勳複辟,無暇顧及東北。段祺瑞當政之後,張作霖出麵請求調任鮑貴卿為黑龍江總督兼省長。張作霖把握了黑龍江的兵權並與鮑貴卿結成兒女親家,以此來鞏固自己在東北的勢力,這時候,他已經控製了奉天和黑龍江兩省,在北洋政府的政治鬥爭中占有的分量越來越重。

隨著張作霖勢力越來越大,他與北京的聯係也越來越密切。袁世凱死後,北洋軍派係林立,張作霖的奉係軍閥勢力強勁,在對南方軍隊的戰爭中出力不少,他在段祺瑞組閣期間競選副總統失敗,便把目光又轉移到吉林省。這時的北京政府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以平複他競選副總統失敗的不滿情緒。在東北,張作霖一方麵利用東三省巡閱使的權利,把勢力範圍滲透到吉林,同時逼迫徐世昌撤銷孟恩遠的總督職位;另一方麵,他借助日本製造的“寬城子事件”給北洋政府施加國際壓力,為自己爭取了奪取吉林政權的契機,最終張作霖如願以償地控製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直奉戰敗自稱王

蒙古在北洋軍閥時期也不斷遭受外來勢力的分裂,張作霖在取得了東北三省的實際大權後,開始著眼於蒙古。張作霖出兵平定叛亂之後被北京政府授命為蒙疆經略使,這時的張作霖已稱得上是滿蒙之王。然而張作霖正出兵外蒙古的時候,北洋中央政府出現了變故,張作霖隻能先把精力投入到北京的政權爭奪之中。

直皖戰爭之後,皖係逐漸退出了北京政權的爭奪遊戲,北京政權完全掌控在曹錕和張作霖的手中,徐世昌被他們推選出來擔任大總統,張作霖安插自己的人——靳雲鵬重組內閣以謀求更多的利益,但靳雲鵬的內閣經過三次重組均以失敗告終,歸其原因是內閣內部矛盾重重。政權的爭奪時刻都在發生,張作霖在帶兵打仗方麵是個能手,在政治鬥爭上卻明顯進不了關內的門檻。最終張作霖沒能挽救靳雲鵬的內閣,之後他又推出了梁士詒這個老牌的政治家來進行組閣。梁士詒先後給曹錕等軍閥表態尋求支持,又拉攏張作霖,表示自己上任後一定會在軍餉方麵對奉係進行傾斜,取得了張作霖的好感。因為得到張作霖的大力支持,梁士詒順利當上了總理,組建了自己的內閣。

梁士詒組建內閣,這卻激怒了曹錕、吳佩孚所代表的直係——梁上台後,所有重要職位都沒有直係的人員,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重新劃分世界,中國作為戰勝國也參加了巴黎和會。在會議上梁士詒為了討好日本,答應承認日本在山東的特權,激怒了全國人民。吳佩孚這時體現出秀才當上兵的先天優勢,奮筆疾書發動了帶動全國輿論的“電報戰”,極力聲討梁士詒,逼其下台。張作霖本來想幫助梁士詒,卻引火燒身,也捎帶著被戴上了賣國求榮的帽子。張作霖本想著隨他罵就罵了,自己獲得實惠才是最重要。哪成想吳佩孚來了一招更狠——發動北京以及各省的四十多個團體聯名通電,討伐梁士詒的罪行。最終梁士詒被淹沒在了大眾的口水之中,沒有勇氣再待在北京,隻好逃到了天津,至此張作霖插手北京政權的計劃失敗。吳佩孚不費槍炮,用一口鐵齒銅牙在政治上贏得了直奉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