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辛亥革命(1 / 2)

辛亥革命為中國帶來了民主與共和,推翻了在中國持續幾千年的封建製度。是中國人的一場觀念革命。

一、革命醞釀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在中國迅速傳播,衝擊著中國思想界,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到來。在中國首先覺醒的是最新接受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宣傳民主革命學說,通常使用報刊形式,創辦了《浙江潮》、《江蘇》、《中國白話報》、《蘇報》等二十幾種政治性刊物;同時還有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鍾》等130餘種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冊子出版發行。許多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著作被翻譯進了中國,嚴複翻譯了《天演論》,著名學者蔡元培翻譯了《哲學要領》等著作。

民主思潮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革命團體的發展,影響比較大的有華興會、興中會、光複會和科學補習所。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宣告了一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階段的到來。

二、革命爆發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國主義之命是從,把鐵路權利從中國人民手中奪出,轉而獻給帝國主義國家,引起了全國人民極大的憤怒,立即引起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四省各階層人民的激烈反對,出現了廣泛的保路運動。四川是保路運動規模最大、鬥爭最激烈的省份。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誌會,“以保路、廢約為宗旨”。9月,由保路運動擴展變成四川全省的抗糧抗捐,暴動事件層出不窮。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了保路同誌會和川路股東會的領導者,數十名請願群眾被槍殺。保路同誌軍隨同同盟會員龍鳴劍等人包圍了成都,在各地進行作戰,攻下很多城市,對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進行了猛烈的衝擊。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四川保路運動西醫了清政府大部分注意力,為其他革命地區的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湖北新軍中的共進會等革命團體乘機發動武昌起義,打響了亥革命的第一槍。9月下旬,緊迫的形勢迫使革命黨人提早進行革命,原定於10月6日,也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那天發動起義,但由於局勢變化,被迫推遲。10月9日,在預定起義的那一天,共進社負責人孫武在漢口裝配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當時的湖廣總督瑞立刻閉城搜查革命者,漢口和武昌的起義領導人要麼被捕要麼被殺或避匿。緊急的情況並沒有嚇倒革命者,新軍中的革命士兵開始自己主動行動。10日晚7時,城內工程第八營與駐紮在武昌城外塘角的輜重營幾乎同時發動起義,其他的革命者相繼發動起義,經過一夜的激烈戰鬥,第二天早晨革命軍占領了總督衙門,湖北軍政府大樓光複,革命宣告成功。隨後漢陽、漢口也先後為革命軍占領。11日,起義士兵聚集到湖北谘議局,在谘議局議長湯化龍等人的參與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由於革命黨的領袖沒有參加這次起義,起義士兵對自己掌握政權沒有信心,原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槍口逼迫下出任了湖北軍政府都督。湖北軍政府向全國通電,號召其他省份一起推翻清朝建立民國。11月,湖北軍政府公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地方憲法。

武昌起義的勝利,無疑給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致命一擊,清王朝統治下的各省紛紛獨立。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脫離清王朝統治的有14個省。北方尚未獨立的各省,有些是因為清王朝統治勢力強大,比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則是因為地處邊疆,革命勢力較弱,比如遼寧等。但革命黨在那些省份還是組織了一係列的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原本的保皇立憲派對革命持讚成態度,失去他們支持的清政府更加迅速的走向崩潰。廣大人民群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農民、工人、城市貧民、新軍士兵、知識分子、會黨群眾、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在這次革命中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