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這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幅度跨越200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它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它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摧毀數百次,它可以把人類送上太空,但是讓人感到不解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卻不能滿足最基本的需要,這個國家最終被曆史所淘汰。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了,該事件的標誌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為立國70多年的蘇聯劃上句號。
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將時任蘇共總書記、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軟禁起來,試圖將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收回,同時停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軍隊、民眾以及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僅僅3天政變便宣告失敗,政變結束後戈爾巴喬夫恢複了職務。加盟共和國分離勢力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得到大大加強,以至於聯盟中央已經難以控製,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早在蘇聯解體之前,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就率先宣布獨立,其他共和國也紛紛加以仿效,先後發表了宣布恢複或收複主權的聲明,並開始製訂實現獨立的措施與步驟。到“8·19政變”發生以後,除俄羅斯以外的其他加盟共和國已經全部宣布獨立,即使是俄羅斯境內的韃靼斯坦、車臣、西伯利亞等地也出現了要求獨立的主張。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1991年年底,與烏克蘭總統及白俄羅斯於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宣布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通過建立一個邦聯式的機構來取代蘇聯。除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外的其他蘇聯加盟國對此反響熱烈,紛紛脫離蘇聯,在此時蘇聯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晚19時,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他的總統辦公室,向全蘇聯以及全世界發表講話。他說:“鑒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形成的局勢,我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我還對我國人民失去一個大國的國籍感到不安,它會給所有的人帶來十分沉重的後果。”最後戈爾巴喬夫以樂觀的預言結束了演說:“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遲早會結出碩果,我們的人民將生活在繁榮昌盛和民主的社會中。”
19時20分,戈爾巴喬夫將“核按鈕”通過“獨聯體”武裝力量臨時總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
19時38分,在克裏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0餘年的印有鐮刀和斧頭圖案的蘇聯國旗落下了,代之而起的是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從此消失在曆史中了。
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的解體不僅僅對原蘇聯各共和國帶來了一係列政治和經濟上的衝擊,更重要的在於對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衝擊。兩極世界的消失,意味著冷戰的結束,爆發世界大戰的危險進一步降低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但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權,冷戰後的國際格局受到極大影響。
二戰毀掉了歐洲的繁華,但卻沒有將歐洲人的未來毀掉。摒棄了原有的介蒂,歐洲人走到了一起,他們要努力希望能迎接一個新的歐洲世紀。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在原來的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在歐盟中部長理事會起著決策作用,歐盟的絕大部分立法都是由它產生。歐盟各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組成了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是常設執行機構,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歐洲議會是歐盟的執行監督、谘詢機構。歐洲法院是歐盟的仲裁機構,設在盧森堡。
1951年4月18日,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等6國在巴黎簽訂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7年3月25日,在羅馬6國又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
1965年4月8日,6國又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合並了3個共同體的機構,合稱歐洲共同體,但3個組織還是相互獨立的機構,具有自己的獨立法人資格。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後,歐洲共同體宣告成立。
1973年後,丹麥、英國、愛爾蘭、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加入歐共體,其成員國擴大到12個。歐共體內的12國統一了關稅,農業政策以及外貿政策都獲得了統一,歐洲自己的貨幣體係建立了起來,在12國中還一個具有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製度的政治集團形成了,隨著時間這一機構慢慢發展成為歐洲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在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上歐共體國家通過了以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為目標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馬約”於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成立,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變成了一個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東歐的奧地利、北歐的瑞典和芬蘭成為歐盟新成員,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這將是歐共體成立以來吸收國家最多的一次。
2004年5月1日歐盟正式吸收10個中東歐新成員,擴大後的歐盟從15個成員國增加到25個。人口從約3.8億增至4.5億。歐盟經濟總量將與美國不相上下,這將大大有利於多極化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
歐洲於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自己的貨幣——歐元。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正式批準希臘加入歐元區。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進入流通。
歐盟的建立標誌著冷戰在歐洲造成的分裂將最終走向曆史,歐盟走入了一個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這必將給歐洲格局及歐洲一體化帶來深遠影響。
這種影響在安全和外交方麵的影響表現的是最明顯的。在安全方麵,2003年底在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歐盟曆史關於安全方麵的第一份《安全戰略文件》誕生了。文件在強調自身周邊安全重要性的同時,必須努力提高軍事實力以便平衡好與美國之間的關係。
這是歐盟安全和防務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對歐盟的獨立防務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另外,在全球恐怖主義浪潮的刺激下,歐盟已決定建立全歐範圍內的恐怖分子數據庫、盡快實施全歐通行的逮捕證、對恐怖嫌疑犯實行全歐共同監控等等,歐盟還設立了反恐協調員一職,全麵協調各國的反恐政策和措施。因此,歐盟加強了在內務和司法方麵的合作,歐洲的國家關係更加密切。
在外交方麵歐盟的影響也與日俱增。它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外交關係,並締結了各種經貿合作協定。歐盟有160多個國家向它派駐了外交使團,歐盟委員會也已在1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所在地派駐了代表團。歐盟派出這些代表團目的在於發展歐盟與這些不同國家之間的雙邊關係、宣傳歐盟價值觀、提升歐盟在世界各國的形象,並隨時向布魯塞爾彙報駐在國的最新發展情況。
近年來,歐盟全球外交活動越來越活躍,在大國外交上,一方麵,歐盟調整了與美國的關係,在諸如中東問題、伊拉克重建等問題上不再追隨美國的腳步;另一方麵,與中、俄等國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得到加強,國際政治中的多邊主義原則成為它維護的重要原則。每年美、日、俄、加、中等主要夥伴國都要與歐盟都要定期舉行一至兩次首腦會議,就環境保護、雙邊經貿、打擊國際犯罪和毒品走私以及人權等問題進行磋商。
歐盟對於自身的周邊環境非常的關注,在積極東擴的同時,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的關係得到不斷加強,與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合作也在與日增多。歐盟的“近鄰外交”旨在維護周邊的安全與穩定,保障歐盟自身的切身安全利益。此外,歐盟充分利用各種國際論壇宣傳自己的理念,這些論壇包括聯合國、歐亞會議和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等。歐盟的全球外交大大提升了歐盟的國際影響力,也大大促進了世界的多極化進程。
歐盟東擴後,自身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期,這是歐洲大陸統一的重要和關鍵一步。歐盟內外形勢的發展已使歐洲各國經濟、政治趨於一體化已經不可阻擋,歐盟也必將會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超級政治力量。
三百多年前,中朝軍隊就曾經共同抵抗過侵入半島的侵略者,三百年後,兩個民族又為著共同的使命而一起戰鬥,如同上一次,戰爭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朝鮮戰爭是二戰以後發生的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之一。這場戰爭最初隻是發生在半島上的國家內戰,但以美國為首的10多個國家的軍事介入導致這場戰爭演變成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國際戰爭。為了支援朝鮮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保衛祖國邊疆安全,中國政府和人民派出誌願軍進入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抗擊外國侵略者,贏得了朝鮮戰爭最終勝利。
朝鮮位於東北亞的朝鮮半島,麵積22萬多平方公裏。比鄰中國和前蘇聯。
1910年,日本占領朝鮮,並將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為了反抗日本的侵略,中朝兩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艱苦鬥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的反侵略鬥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二戰中,美、蘇、英等國就戰後恢複朝鮮統一與獨立曾進行過多次討論。1945年8月,美國提議以北緯38°線為界,由美、蘇分別在朝鮮南、北部分別接受日本法西斯的投降,蘇聯同意這個建議。1945年8月,蘇聯軍隊和朝鮮人民軍解放了“三八線”以北地區。1945年9月,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控製了“三八線”以南地區。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舉行了蘇、美、英3國外長會議,會議中通過了建立朝鮮臨時政府的協議。但蘇聯與美國發生意見分歧,會後蘇美對於建立什麼樣的臨時政府展開了激烈鬥爭。1948年8月,南朝鮮通過“單獨選舉”,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李承晚擔任總統,並且南朝鮮揚言要武力統一朝鮮。同月,朝鮮勞動黨領導朝鮮民主愛國力量進行民主選舉,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9月金日成被任命為內閣首相。南北政權對立,導致雙方的鬥爭日益尖銳,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正式爆發。
朝鮮內戰在兩個多月時間發生了5次戰役:漢城戰役、水原戰役、大田戰役、洛東江戰役、釜山戰役。朝鮮北方逐步把戰線推到朝鮮南部。在朝鮮內戰爆發第三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決定公開進行軍事幹預,命令麥克阿瑟使用海、空軍全力支持南朝鮮軍隊作戰。但頑強的朝鮮人民軍爆發出了很強的戰鬥力,到第四次戰役已解放了南朝鮮五分之四以上的土地,把美國軍隊和南朝鮮軍隊壓縮在麵積不到朝鮮麵積二十分之一的釜山、大丘、浦項三角地帶。
第四次戰役以後,美國軍隊增加了很多援軍,完全取得了製海權和製空權。在後方供應困難,並且存在美國軍隊在後方登陸的危險狀況下,北朝鮮為了順利解放整個半島毅然發起了第五次戰役,雖然突破了敵部分地區的前沿防線,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目的。9月10日,美國軍隊和南朝鮮軍隊開始反攻。9月15日,美國軍隊開始在仁川登陸,並在全線發起總攻。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截斷,前後受敵,後勤出現嚴重困難,在經過一番激烈撕殺,被迫撤回“三八線”附近。取得優勢地位以後,美國決心進一步擴大戰爭。10月1日,美國軍隊和南朝鮮軍在麥克阿瑟指揮下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並妄圖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占領北朝鮮全境,消滅朝鮮人民軍。至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處在旦夕危亡中。
早在1950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就代表中國政府聲明,在美國政府指使和操縱下聯合國安理會於6月27日通過的關於要求聯合國會員國協助南朝鮮當局的決議,是對聯合國憲章的違背,是非法的。
9月30日,針對美國近一步擴大侵略戰爭的企圖,中國政府又發出嚴重警告:“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上旬,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10月8日,東北邊防軍被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由彭德懷擔任。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抵達朝鮮,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
首批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部隊共有6個軍、3個炮兵師,共32萬人。而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則達42萬人,其中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的部隊是1個集團軍部4個軍10個師另2個旅,約20萬人。進入朝鮮半島以後,誌願軍抓住對方以為中國不會出兵朝鮮從而繼續分兵冒進的有利時機,放棄了原先預定的先防禦,再進攻的計劃,采取在運動中分批消滅侵略者的策略,發起了第一次戰役,把過分前突的敵人擊退到清川江以南地區,消滅敵人1.5萬,美國軍隊在感恩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妄想被粉碎了。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誌願軍撤回到清川江以南迅速隱蔽起來。這個時候,美國軍隊雖然發現有誌願軍參戰,但卻武斷地認為這是一支人數不多的誌願軍,於是重新調整部署,集中了5個軍21萬人的兵力,分成東西個攻擊集團,在11月24日發起了所謂“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誌願軍針對這種情況,將計就計采取“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策略,在11月7日開始實施第二次戰役。“聯合國軍”被這個出人意料的打擊,打得措手不及,12月24日中朝聯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在這一次戰役中,中朝聯軍共消滅敵人3.6萬餘人,平壤及“三八線”以北廣大地區重新回到朝鮮人民軍的懷抱,美國軍隊和南朝鮮軍隊不得不轉入防禦,朝鮮戰局發生了扭轉。